雖有人不滿,但卻無人敢反對。寧得罪天下小人,切莫得罪陳初六,在這件事上,無論清流不清流,都變得越來越務實起來。
陳初六微微頷首,看來大家都同意了,便又道:「衡文之事,將來還可以緩緩再議。策問定其去留,考完之後,先審策問就是。」
眾人點了點頭,又議了許久,方才退回各自的房中。浦城章、晏殊、陳初六則是留了下來,還要定考題。
浦城章拈鬚道:「知應,這次貢舉改動頗大,雖然提前三個月通曉天下士子,可那是冬日,有些人收不到消息。故而這次出題,萬不可太難了。」
陳初六點頭道:「策問首當驗其心術、其次考其學識,小題亦可大做。下官這裡,倒是有幾個題目,還請二位學士過目。」
浦城章、晏殊相視一眼,便看得陳初六拿了一張紙來,上面寫著七個題目。看過之後,晏殊嘀咕道:「諸子之言,考莊子、呂氏春秋,這兩道皆與經合攏,凡熟讀經典的人,都應當知道。哪怕不知道,也能站在儒門的立場,寫出一篇論來。」
浦城章疑惑道:「那這與經義之論有什麼區別?」
陳初六回到:「區別不大,但題中有一個要求,考生需聯繫實際,將題中內容結合起來寫策問。」
浦城章則又是看向三篇時事道:「近來時事之中議論最多的,無非是郭皇后之廢、呂相之辭、西涼之叛,為何這三件事,時事之中一件也沒有?」
陳初六擦了擦汗,晏殊在一旁解釋道:「浦學士,時事歷來要避諱,這三件事朝中早已有了定論,還讓士子來議論,略有不妥。」
浦城章一想,點頭認可了,陳初六這時又道:「下官選的時事,一是淮鹽之弊、二是西域諸國之進貢、三是節減冗兵冗費之策。」
晏殊笑道:「這幾件事,關乎財用四夷,皆是軍國大事。但實中有虛,虛中有實,本官以為甚為妥切。只是這史策,卻是難了,本官讀書這麼久,也不敢說答得多好。」
陳初六笑了起來,想要開窗透氣,就得說要把房頂掀開,這辦法屢試不爽,他又道:「那下官再改一改?二位學士有何建議,下官都聽你們的。」
於是三人又將這考題敲定下來了,寫在了一張紙上,提請御批。浦城章身為主考,也只能在這時出一次貢院,親自將考題呈上去。
大宋景祐元年,禮部試考題如下:
頭場,策七題,任選三道答之,時務必選一道。
題一,公而不黨,易而無私,決然無主,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。刑疑付輕,賞疑從眾,忠厚之至。以實事求是,辯儒道之異。
題二,《呂覽》有言:仁義之術外也。夫以外勝內,匹夫徒步不能行,教者術猶不能行,又況乎人主?唯通乎性命之情,而仁義之術自行矣。試問何法可取,以仁義之術教化百姓?
題三,《史記》所缺,褚少孫補之。諸侯列為世家,宜矣,而孔子亦次其間,其義安在?
題四,江淹有言:「修史之難,無出於志。」鄭樵以史志不備,乃作《通志》二十,略可詳言其得失。
題五,淮南鹽積傷民策。
題六,周唐外重內輕,秦魏外輕內重,西域諸國稱臣,安撫四夷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