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項,源於西羌,故又稱「党項羌」。漢朝時,羌族遷移到河隴,逐漸懂得農事,由遊牧部落,變為農耕。這一部分,早已同化為漢人。
但直到唐朝,還有許多遊牧部落,以姓氏為部落名臣,逐漸形成党項八部,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盛,也就是西夏立國的那個部落。
唐末,党項族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出兵勤王有功,獲賜李姓,封夏國,自此拓跋氏有了夏、銀、綏、宥、靜等五州之地,握有兵權,從此割據一方。
適逢五季之亂,大宋初建,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彝殷即附宋,並助兵對北漢作戰。宋朝對李氏,依舊施行羈縻統治,意圖逐步分解消化。
果不其然,在大宋的操作下,太平興國五年,党項內部,發生了爭權奪位的內亂。節度使的位子,傳到一個叫李繼捧的人手中。李繼捧率族人歸附中原,獻五州之地,大宋這邊把李繼捧高高留在京城供起來。
本以為兵不血刃拿下,卻不料李繼捧之弟李繼遷卻毅然帶領部曲,逃入地斤澤。五州之地,沒有強力手腕的人把控,李繼遷不久後復出,收服五州,還把不懷好意的西域諸國、吐蕃打了個落花流水,留下了今日西涼的一番基業。
李繼捧留在了京城,他的子侄,卻留在了五州之地,表面上是恩遇,讓他們不必忍受離開故土的痛苦,實地里就是利用他們在當地的影響力,便於統治。李繼遷打回來之後,並未報復這些人,而是寬厚待之。
這樣一來,大宋這邊算是啞巴吃黃連,他們怎麼也沒想到,李繼捧這些子侄這麼不中用。又不敢殺李繼捧,怕李繼捧的子侄,完全倒向李繼遷,還得好好供著。
李繼遷之子,李德明就是當下的西平王(遼封),大夏國王(宋封),西涼王(俗稱),這位比他爹還猛,拿著李繼遷創下的基業,整整翻了幾倍。上次偷偷去汴京找陳初六比試比試的,則是其子李元昊,又是一位傳奇人物,一個叫日天的男人。
本應該祖孫三輩,開掛連連,最後稱帝建國。但未曾想,在這個時候,遇到了陳初六,向朝廷提了建議,促使曹煒改革軍制。改革之後,戰力大增,北伐成功一次,最後在這地方對峙了起來。
陳初六用八十萬石軍糧騙了他們一遭,又加上他們剛剛經歷過旱災,對峙的這一年多,西涼朝野上下,可謂是拉緊褲腰帶過日子。
百姓、商販尚且時常南逃,那些貴族就更不用說了。除了立志高遠、意志堅定的拓跋氏一族,還有其他部族,心中開始想要投靠大宋。
大宋早有話在前,凡是率部投靠的授團練使,賞賜白銀萬兩、絹萬匹、錢五萬緡、茶五千斤。明碼標價,童叟無欺。
即便在拓跋氏內部,李繼捧一支也早有異心。他們父輩李繼捧,在大宋榮華富貴,順風浪,逆風投,名正言順。
這些人或許比拓跋氏之外的那些部族,更想投靠大宋,畢竟李繼捧、李繼遷之前,可是有一些歷史遺留問題的,他們隨時有可能被斬草除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