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陛下聰慧,臣只不過稍起點撥。」陳初六看了一眼李葳,眼神示意,李葳也是當了多少年官的人,這個眼神自然看得懂,起來同陳初六一併道:「陛下,臣等言盡於此,告退了。」
陳初六與李葳一併走出來了,來到大門外,看到孫奭等人翹首以盼,陳初六小聲道:「李前輩,下官方才所說,若有冒犯,請您多多擔待。」
李葳微微擺手道:「陳直館言重了,經方才的事情,本官知道陳直館的『中用之道』是什麼了。若不是陳直館迂迴勸誡,陛下說不定還會執迷不悟。」
孫奭、馮元來到眼前,問道:「事情如何?陛下可有回心轉意?還是說……陛下沒有……」
李葳嘆了口氣:「陛下沒有明旨,但陳直館的進諫,陛下聽進去了。」
幾人說話之間,陳初六瞧見太后的車駕到了,他提醒五位站好,小聲道:「太后來了,大勢已定。」
太后對行禮的六人點點頭,沒說什麼,直接進文德殿去了。陳初六回身道:「太后來了,我等可以回相爺那裡復命。」
剛要走的時候,身後傳來聲音:「陳直館留步,太后和陛下請您單獨進去商議要事。」
孫奭等人頗為詫異,但沒問什麼。陳初六跟著太監,回到文德殿,只見趙禎臉上,仍舊有些生氣和苦悶。見到陳初六到了,他招手道:「知應,速速過來,朕有許多不解問你。」
「陛下,臣恭候垂詢。」
太后在一旁不說話,趙禎問道:「方才你說了,魏徵算不得忠臣對吧?同外面那些大臣一樣,無非是想借朕成全他們自己罷了!」
「方才臣的進言,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,只是或許如此,又或許,魏徵讓史官寫入國史,也只是為了自保而已,畢竟天子一怒,流血漂櫓啊。外面那些大臣,借陛下謀私利私名者多,但仍舊是有忠臣良臣的,願陛下明察秋毫。」
太后此時笑道:「受益呀,這才是陳初六的用意,你看外面那些大臣,有忠有奸、有智有愚、有順有逆,皆可用之。」
「唉……」趙禎攤攤手:「其實朕也明白,不能因為這點點小事,閉塞言路,令百官傷心。可他們所言之事,朕真的沒辦法接納,但內廷、外朝的人,一個個接二連三的進諫,這可如何是好?」
這話不止是抱怨,還是說給太后聽的,陳初六回到:「陛下,太宗從善如流,對魏徵的進諫,也並非全部採納。高昌設縣、立魏王的兩件事,太宗都沒有採納,可見身為明君,當有自己的主意,切不可如那些酸儒說的,什麼諫言都要聽從。」
趙禎聞言一喜,下意識地看了一下太后,問道:「那這件事情,朕真的能拒絕納諫?」
否決權,這是趙禎想要行使的新權力。太后放開一部分政務讓他處理,只是裝模作樣行使決定權,還得這裡請教,哪裡聽從,實際上只是任人擺布而已。有了否決權,今天趙禎的氣也就能通了!
太后看了一眼陳初六,隨即點點頭。趙禎大喜過望:「還是皇娘和知應,深知朕的心意。只不過……額,怎麼拒絕呢,外面那些大臣,被晾了這麼久,如何是好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