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蒙師林雪中,大中祥符七年進士出身。我與他蒙學之時,他尚未中,還在鄉里辟愚。無意之中,我與他結識,方才得進聖賢之門。」陳初六嘆了口氣:「如今也不知道我蒙師在何方。」
「大中祥符七年……是蔡齊那一科吧?當時,本官還在做編修……唔,林雪中,我對此人有些印象,他是新喻縣的人?」
「嗯,是嘞,是嘞。」陳初六摸摸鼻子,又開始道:「後來,林師進京趕考,我便到了縣學,縣學院長葉藺。或許是,葉藺先生才是我真正的蒙師吧,我四書五經都是在他手底下學會的。」
先生聽到葉藺兩個字,不由一怔,打斷陳初六問道:「這葉藺,可是太平興國二年的進士?」
「嗯,是的。」
「哦……是他啊……」先生撫須道:「難怪了,也只有他才能教出來你這等學生了。你也許不知道你葉師,他可是太宗皇上手中的御筆,編纂《太平要事》一書出了大力。當今,除了張士遜老先生,估計別人難和他相提並論了。」
「我聽說葉師前來國子監了,可上次去國子監,沒找到葉師。」
「呵呵呵……你葉師的大才,若是去國子監,不就屈才了?」先生撫須笑了起來:「先皇把他召進宮來,是為了給太子儲備宰相的。」
「葉師要拜相?」
「不不不,也許是入六部。」先生笑著搖了搖頭,滿眼期待對陳初六道:「張泰啊,從你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來,你是一個有抱負的人,還是一個有想法的人。你若是能高中,將來為官,切記要忠君愛民啊。」
說話無非是囑託一些為官之要,隨後祝在場的人能進士及第罷了。賜進士及第,與賜進士出身,和賜同進士出身三者之間是大有不同的。
進士及第就是前三名,前三名一般會掛職將作監臣或是大理評事等京官,然後差遣外放為通判,從八品。通判主要是起監督之責,這些剛中進士的愣頭青剛好可以用。進士及第中運氣好一些的,可以直接任翰林學士,不外放為官。
雖然差遣外放,但差遣官不算正職,所以這些人還是京官。這些人通過考核之後,評為上等,就能回到京師,任六部主事。若是評為中等,則再任一次通判,看效果升知州,或者下放為知縣。直接評為下等的,就直接去知縣了。
這是進士及第,賜進士出身的,則是授奉禮郎,知縣一級的官。賜同進士出身,有的授縣丞,有的則是「守選」,也就是預備役。
宋朝進士實在太多了,待遇不比後世的高。陳初六是見過世面的人,對於二甲三甲,連想都不願想。若是可以直接補入翰林院,別管是編修還是學士了,那都是極為榮耀的。
當然,陳初六如今是省元了,就算是殿試再差,也不會出二甲前十。二甲前十授予的知縣,明顯要好一些,至少是富裕一些的縣,或者是京縣。
不免感嘆,開了會員就是牛啊!
接下來,陳初六又去拜訪了晏殊,晏殊認出他來了,但沒對名字的事情表態,只是頗有些不好意思,說起差點罷了陳初六的卷子那檔子事兒。
陳初六反而坦然,一帆風順並非好事,千錘百鍊或許才得真才。此時,路過大內門前,陳初六掂了掂自己腰間的腰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