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嘉靖現在的作為,嚴嵩是靠迎合嘉靖
的心思一步一步上來的。
而且嘉靖對嚴嵩的器重遠在夏言之上。
因此,別怪嚴嵩有心取夏言而代之,當官沒有不想當丞相的,入了內閣,不想盡辦法成為內閣首輔怎麼成。
胡宗憲的眼中閃過一絲悲哀。朱福寧懂的事,胡宗憲何嘗不懂,可惜他沒有能力改變任何事。
「莫問前程,只求一個問心無愧。公主,我們畢竟太渺小了。」胡宗憲相信朱福寧肯定能明白他話中所指的意思,而胡宗憲同樣明白,他無能改變的局面,現在的朱福寧同樣也沒有能力。
朱福寧陷入沉默之中,胡宗憲想,他該怎麼勸朱福寧才好,好些事其實原本不該朱福寧參與的,胡宗憲也不明白,嘉靖為何要讓朱福寧捲入其中。
一如朱福寧對嘉靖做的很多事情想不明白,胡宗憲同樣也是。
而他們都有同樣的處境,無論皇帝想幹什麼,他們無法改變,大抵唯一能做的只是想方設法做好份內的事,力所能及的做他們認為該做的事。
「胡大人趁早去浙江吧。」讓胡宗憲留下,誰知道將來還會發生什麼樣的事,趁早走吧,離嘉靖遠遠的,以免不小心又被捲入其中。朱福寧沒有選擇的機會,卻希望胡宗憲可以早些離開。
胡宗憲一時語塞,最終化作一揖。
「朝廷是這樣一個朝廷,君王是這樣一個君王,希望胡大人在任上能為百姓多謀劃些,至少莫讓百姓太苦。另外,有些事也希望胡大人去做。」朱福寧確實聽進了胡宗憲的勸,不是所有的事都有原因的。皇帝做事不問原由,只在於喜好。或許他閒來無事就會挑動底下的人,讓他們爭讓他們鬧。這一切他們無法控制,也不可能阻止。
既如此,何不用利用皇帝的隨性而為多作些事。
就現在來說,嘉靖還是護著朱福寧的,朱福寧比起很多人是有利的。
與此同時,朱福寧想到了在廚房看到的一應糧食,大明朝多年來天災人禍不斷,百姓吃盡了苦頭,有多少人餓死怕是沒有人敢登記。
一些在後世有利對抗乾旱洪澇的農作物,明明大明都有了,只是沒有人重視,也沒有人推廣,才讓這些農作物埋沒了。
「我前些日子意外從宮人們口中得知,有幾樣農作物抗旱耐澇,生長環境還不挑,如果我們大面積推廣,咱們大明的百姓往後不用再一直挨餓受凍了。」朱福寧確實也在著手準備這些事,當初沒能從宮人口中問清楚五穀,還有一應的農作物,朱福寧之後纏著嘉靖給她找懂行的人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,還真有懂的。
朱福寧藉此良機讓人仔細講解,甚至不忘讓人用實際的數據告訴她,到底收成怎麼樣。
別管被嘉靖喊來的人到底怎麼想的,面對朱福寧要求給出數據,行吧,老老實實的交上來。
嘉靖那兒,朱福寧拎了數據給他看過的,只是可惜,嘉靖掃過一眼後只問朱福寧道:「福寧想怎麼樣?」
朱福寧非常乾脆,試啊!
別管真的假的,反正試試總不會吃虧。
嘉靖聽完之後沒有立刻接話,只是提了一句胡宗憲要往浙江去了,朱福寧既然挺認可胡宗憲的,不如換一個方式幫胡宗憲一把,把這作物交給胡宗憲實驗,一但驗證可以大面積推廣,這是大功一件。
朱福寧對嘉靖想出的主意,她只想說,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,不過讓胡宗憲辦這件事,朱福寧認可。
「啊。」胡宗憲心情原本十分低落,剛開始看朱福寧好像比他還差的心情,一會兒的功夫倒完全看不出傷心難過了,果真是孩子性。提起農作物,胡宗憲立刻正色以對。
民以食為天,老百姓們靠天吃飯,大明朝上上下下哪裡不需要糧食。
可是大明天災不斷,有一說一,朝廷多年忙於救災的事數之不勝,糧食,真不太夠。
如果可以,誰不希望糧食產量能夠提高,或者有一些好的農作物能扛天災人禍的。
想歸想,他們誰都清楚,一切只能是暢想。
現在朱福寧告訴胡宗憲,一切他們以前認為不可能的事極有可能。
「雖然有相應的數據,沒有親自種過,可能並不遂於人意,胡大人要試試嗎?」朱福寧說完話後半天沒有等到胡宗憲的回答,有些不太確定的追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