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御僅看了一眼,便開口說:「可能是因為皇陵陰氣太重,陛下又怨恨極大,才如此,被鬼附身。」
說到這,楊韻毅急忙問元御道:「如此可有解決方法嗎?」
元御點了點頭,說:「化解心中仇恨,且離這種陰氣之地遠一點,方可破解。」
楊韻毅聽完鬆了一口氣,而這時元御也不由問楊韻毅:「楊相,家父,現在如何了啊?」
說到這,楊韻毅不由滿懷失望的開口說:「尚且安好,只是,」
說到這,楊韻毅看剮了一旁白皓承一眼後,堪堪從衣袖裡拿出一道皇旨遞給元御。
元御不解的接過,展開。
「奉天承運,皇帝詔曰,元氏一族欺君瞞上,元御一女,男扮女裝,在朝勾結謀逆臣子,因此曰誅九族,旁系流放,不得召回方不可回京。欽此!」
元御見此後面明晃晃的印章,不由不可置信的後退半步,嘴裡嘟囔道:「不可能的!」
楊韻毅輕嘆一口氣,淡淡開口:「確實是陛下其中下旨,但是看過這旨的人除我以外,皆已經死去了。」
元御不解問:「陛下為何會下此旨意?」
「哎,」說到這個問題楊韻毅無奈嘆了一口氣,敘述說:「其實這也怪我,你走後,唐相那邊三番兩次向陛下進諫說本臣狼子野心,欲篡位。
陛下也是疑心病,後不知唐相從何而知你與我密信的消息,於是唐相就此向陛下進諫欲殺雞儆猴,所以才會有此旨意。
得虧本相在宮內有所眼線,要不然這封聖旨下達又會掀起怎樣的血海,難以想像啊。」
話語到此,元御也是十分糾結,君臣在世,以皇為天,以父為地,而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該頂天立地。
但是現在如此,一面是生養父母,一面是忠君之臣。
一旁的楊韻毅似乎是看出來元御的糾結,不由開口勸解說:「雖古書《韓非子》有言道:君要臣死,臣不得不死。
但言之先意是湯武弒君,是亂臣賊子,該有此罪,但先帝在世時,元老祭司就一心為國,忠君之士,到元祭司這也是一身正氣,否則就憑此事為由。
本相做著天下之大不韙之事,還未公布與眾,就早被開元眾臣口誅筆伐了,但是正是因為眾人有慧眼,此事一出,誰對誰錯,眾人心裡有一桿秤。
至今為止,這件事還為散布,也代表著開元忠臣的選擇,而現如今,元祭司,看您怎麼選擇了。」
聽完楊韻毅的一席話,元御的糾結彌散了許多,莫名其妙元御想到自己離京那日,父親問自己且有悔過,身於元家,那時候自己姑且沒回答。
但是在經歷這些所有後,元御覺得自己悔了,後悔年少時的苦悶於其他女子為何可以逛燈會,自己且只能刻苦學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