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國沒了,人都要死了,你覺得他們不會拼命嗎?」
隨著蒙愔講述,眾臣心底一沉。
楚國貴族雖貪婪,但也是有血性的。
尤以「昭、屈、景」三大士族,他們決不允許被他人領導。
相較楚軍戰敗就要死,大秦的「軍功爵」,確實不能激發更多士氣。
士氣一旦衰竭,就會輸。
李信也聽懂了,後背驚出一聲冷汗。
心中感慨:還好我沒說給我二十萬軍馬,蕩平楚國這話。
招笑呢。
趙高面色發白,驚恐的看著蒙愔,思索怎麼收回打楚國的話。
蒙愔繼續道:「不止如此,楚王自稱蠻夷,淡化華夷之別。」
「還施行「酋長世襲,納貢稱臣」的寬鬆政策,允許夷人保留武裝。」
「只待戰時,可立馬召之為兵。」
眾人想起楚軍中常見的越人弩手、巴人藤甲兵,可見此言不虛。
蒙愔拱手:「大王,楚國還施行三戶制,每戶出一名正卒,兩名輔卒。滅國之際可調動百萬兵力,還有項氏的江東子弟兵,悍勇異常。
大秦若不舉國攻之,如何拿下!」
可還有其他國在一旁盯著,哪能舉國攻打。
嬴政內心動搖,他已經不想伐楚了。
蒙愔又澆最後一把火:「楚國還有特殊兵器,射程三百步的連弩,適合叢林戰的吳鉤,用特殊植物煉製的毒箭,讓人防不勝防。
加上地理優勢,楚國領土縱深,面積約為秦國兩倍。一旦拉長作戰範圍,不好補給。
加之水網密集,秦軍車騎不好施展開。
就算有勢如破竹的騎兵,也發揮不出全部實力。
以及氣候差異,大秦位於關中平原,氣候乾旱。
楚地屬濕熱氣候,疫病頻發,只有攻克這些難題,才能出兵伐楚!」
蒙愔一番話,說的眾人心頭震撼。
不管是好戰派,還是保守派,亦或者中立派,腦中只有一個念頭:
強楚名不虛傳,不好打,需慢慢圖謀。
政哥立馬扭轉思想:「請昌平君來,寡人慾伐魏,眾卿有何高見吶。」
蒙愔:……
要不你能當始皇帝呢,思想轉變如此迅速,不浪費一分一秒攻打六國。
既知楚國不好攻,立馬將箭頭對準大魏。
喊來楚國公子熊啟,如今的大秦相邦,共同制定伐魏政策。
辦事效率還挺高。
對於伐魏,王翦蒙武持支持意見,蒙愔知曉沒她的事了,遂提出告辭。
李信綴在身後,走出大殿,蒙愔才發現他跟著自個兒。
不解問道:「你不在裡面商議大事,跟著我幹嘛。」
李信拍馬屁:「信覺得愔姐有大才,聽你一席話茅塞頓開。從今天開始,愔姐去哪我跟哪,好生學習用兵之道。」
蒙愔滿頭黑線,鄭重聲明:「我真不會行軍打仗。」
別看她剛剛說的好聽,其實都是千年後的專家總結。
她僥倖看過,跟著背就是。
真要說打仗策略,抱歉,原主可能懂,她一竅不通。
但是吧,李信這人特別軸,認定蒙愔有大才,非要給她當小弟。
不收不行那種。
蒙愔能怎麼辦,帶著孩子玩唄。
「統兒,購買《三略》《李衛公問對》《孫子兵法詳解》等書。」
這可是後代大家著作,她不會兵法,扔給李信自學去。
順便拷貝一份,派人送到蒙家,希望大父看了,能更快拿下剩餘三國。
第66章 遇刺
李信屁顛顛綴在後面,腦中思索大姐頭剛才發言。
「還好有愔姐,若非她提醒,帶著二十萬兵馬伐楚,屆時信就要成為大秦罪人。」
打輸了倒無所謂,大不了以死謝罪。
要是二十萬精兵隨他殞命,阻擋大王一統六國的步伐,他哭都沒地哭。
隴西李家的名聲也要被他損壞,祖上數輩經營將付之流水。
思及此,後背驚出一身冷汗。
蒙愔走的好好的,忽然聽到咣當一聲,李信跪在冰天雪地,鄭重叩首。
「信,多謝愔姐提醒!」
「李家不會忘記愔姐恩情。」
蒙愔頷首,承了這份情。
順便掏出兵書:「小李子,拿著,多讀書,少說多做。」
李信鄭重接過:「諾。」
隨意翻兩眼,眼珠子跟青蛙似的,差點瞪出來。
他雙手顫抖,這哪是兵書,是大姐頭對他的拳拳愛護之心吶。
他何德何能。
何德何能!
這個年僅二十歲的天才將領,剛跟隨王翦滅燕,正處於人生最意氣風發時刻。
此刻紅了眼眶,看著蒙愔纖細背影,心中暗暗發誓:
士,為知己者死!
「愔愔,愣頭青的忠誠度提升至92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