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,當秦修文一想到開發碼頭之地後,接下來想到的就是興建工廠。
而製造出來後產品後便要運輸,自然是靠近一處水陸交匯、交通極為便利的地方更加得宜,工廠的選址自然而然就落在了秦修文所圈出來的地上。
河南一帶地處中原要塞,自古就是兵家是非之地,尤其是在元明政權交替之時,多少場戰役發生在這片土地上,等到明太祖朱元璋上台後,河南各地十室九空,許多州縣人口都在千戶以下,慘不忍睹!
為了恢復此地的民生,休養生息,大明朝也付出了許多的努力,將山西之地的多餘人口都往河南遷徙,然後又推出了荒田開墾後永不徵稅等舉措,才漸漸將這片荒蕪的土地和人口給滋養起來。
如今從洪武年到萬曆年,已經歷經了兩百多年,人口和土地是恢復了,但是經濟狀況卻一直落後。
河南地處中原腹地,極為適合耕種,如今最多種植的就是棉花、菸草和玉米。僅河南一省,耕地面積就有74萬頃,耕地面積居全國第三!
就拿衛輝一地來說,多少人家種植棉花,家家戶戶以有一架織機為榮,絲織業和紡織業也興盛起來,明明占得如此得天獨厚的優勢,但是和江南織造一比,那是差了十萬八千里。
一說錦緞刺繡布匹,人們第一想到的還是溫柔富貴鄉江南地區,又有多少人知道河南的?甚至很多河南地區最上等的織布原料都是被江南大商人收購的,供應松江、蘇州等地,而江南地區則是將一些次等棉布返銷河南。
這在秦修文看來是最典型的生產出現了區域分工,而河南地區作為原材料的最底層,乾的是最苦最累的活,收到的是最微薄的利。
要改變此地人民的現狀,光靠種地是種不出來的。
所以秦修文在圈地的時候早就已經想好,剩下的七塊地,必須為工業用地,其他行業都要為此讓道,就算一時之間沒有人選,那也無妨,大不了先讓前面選到地的人吃點甜頭,後來者必然也就不愁了。
開發地皮麼,誰家不是分個一期二期的?如果在這次的租地申請中,已經有了感興趣願意租的人,那不是更好麼?
時間不等人,一切還是儘快為好。
沒有人知道秦修文的所思所想,他之所以如此急迫的另一個原因,就是當他在經常揣摩自己記憶中的明史時,突然發現一個一直被他遺漏的關鍵點,那就是明代的國祚只有二百七十六年。
而現在是萬曆十三年,即公元1585年,大明朝到了1644年就終結了,攏共也就還剩下59年的壽命,算一算很有可能比他的壽命還短!
他但凡高壽一點,都能活到清軍入關,剃髮易服的時候!
一想到自己的晚年如此淒涼,後半生大部分時間都要在戰亂中度過,他就沒了那悠悠閒閒慢慢來的心思——如果可能,還是混到個中央,看看自己能不能將這日暮西山的大明朝再縫縫補補一番吧。
畢竟在漢人的領導者下,老百姓不至於做牛馬,當官的也不至於做奴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