崔慧文笑出了聲:「慧儀自己的身家還不夠嗎?要是孩子只會為了喬家的家產斤斤計較,就算給他再多家產也會敗光。喬家的家業,看樣子是君慎接掌,您見過君賢爭產嗎?生在喬家,長輩和睦,父母疼愛,兄弟姊妹友愛,家中長輩以身作則,又盡心盡力教導他們為人處世的道理。這才是大家族代代相傳、幾代都不會敗落的根本。您剛發家,就急著抹去外公的痕跡,虧待扶持您起來的原配妻子,迫不及待找了俞婉媚,生了慧書。不是說你們不好好教養慧書,而是你們自己行事不端,怎麼可能教養出好孩子?富不過三代,說的通常就是您這種情況。您就別為我們姊妹倆操心了,多操心操心慧書和慧鈴吧。」
崔慧文看著后座上的父親,他漲紅了臉,嘴唇不停地抖動著。
車子開進崔家大宅,崔慧文下了車,打開後車門,把父親扶了出來,送進屋裡,說:「我回去了,等下還要和景澤帶孩子們去看慧儀。」
崔家昌坐在空曠的客廳里,呆愣愣地望著前方。慧文和慧儀雖然與他離心,但至少自己有什麼事情,都是姊妹倆來處理。慧書除了要錢,基本上不會給他打電話,慧鈴的錢都是她媽來要,所以慧鈴連電話都不用跟他打了。他找了這麼幾個女人,又生了兩個孩子,到底得到了什麼?
「先生要不要上樓休息?」
「我坐會兒。」
他一坐就坐到了吃晚飯的時候,保姆推他去餐廳,像往常一樣,為他打開了電視機。
他邊吃飯邊看電視,電視裡喬啟明滿面紅光地在醫院門口接受採訪,說起了孩子的名字,這個名字一曝光,立刻讓記者們興奮不已。
喬啟明介紹了老友當年的事跡,他說:「這個名字,就是要讓孩子記住,他曾外祖父當年散盡家財,救了多少流離失所的人。」
第二天,港城的各大報紙、電視台、電台,都在報導喬家這位小少爺的名字。
亨通旗下的報紙,刊登了一張1942年港城人排長隊買糧食的圖片,將往日舊聞翻了出來。當時不僅僅是項立德,還有好幾位富商也應該被記住名字,他們一起籌集錢財,在那樣艱難的境地下,運來一船又一船的糧食,和港人一起熬過了那段黑暗的歲月。
也有記者問喬啟明:「喬先生,曾孫隨項老先生姓,以後您再有曾孫隨您姓,您會不會區別對待?」
「每個孩子的性格、喜好都不同,肯定會被區別對待。但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快樂健康地成長。」喬啟明微笑著,「喬家從上海開埠起就發跡,家族幾經興衰,只要根本沒丟,喬家就還在。能把『德』傳承下去,比姓氏更重要。這才是我讓承善隨他曾外祖姓的緣故。從家族繼承的角度,我當然希望承善能像他父母一樣出色,繼承方達集團。」
港人表達情感的方式非常樸素,那就是去購買立德旗下的產品,圓仔面一時間脫銷。立德食品感謝大家的厚愛,呼籲大家理性購買,不要浪費。
崔慧儀出了月子,喬家為項承善小朋友舉辦滿月宴。生產後第一次露面的崔慧儀胖了一圈,不過更胖的是喬君慎。
崔慧儀看向喬君慎:「家裡長輩還有寧寧,天天給我準備好吃的,我們家又不許浪費。我吃不完的,就全給他了。」
善善也被養得白白胖胖,這一家三口,把福氣滿滿地寫在了臉上。
莫維文和莊寶如夫婦來港赴宴,岳寧和喬君賢陪著他們,與南洋的親戚坐在一起。
席間,葉蘊嫻提到喬君賢和岳寧的新房已經竣工,房子很有特色。
大家都來了興趣,岳寧和喬君賢便帶著他們去參觀新房。
他們的宅子就在喬園隔壁,當年建造喬園時一起買下的地,總共十畝不到。
兩棟宅院中間砌了圍牆,有一道門相通,這道門直接連通隔壁大宅的花園。不過這道門過去,不能領略全貌。兩人帶大家從正門進入,粉牆黛瓦的圍牆映入眼帘,此時大門敞開,卡車正在卸裝修材料。
這片區域是一個停車場,左右兩邊設有六個車位的停車庫。
前方是一個影壁,繞過影壁,才是這棟宅子的真正大門。
走進大門,中間是一個大池子,從邊上引入山泉,水為財,既聚財氣,也有順勢而為之意。與大池子相伴的是如畫的庭院造景,亭台水榭無一不缺,鋪地的鵝卵石拼花出自蘇州香山幫老師傅之手。
兩邊的風雨連廊直通兩側副樓,再與中間的九曲橋匯聚,通往主樓廳堂。
主樓大廳挑高八米,明代樣式的抬梁式木構架下,懸掛著水晶燈。
樓下的西式廚房和餐廳連通,採用開放式設計,中式廚房則是獨立空間。
「廚子家的廚房,總歸要大一些。」岳寧解釋道。
二樓的房間還在裝修,看不出太多名堂,頂樓的空中花園請蘇州師傅打造,已經完工。青瓦鋪就的曲徑兩側種滿花草樹木,往下望去,整個宅子的景致盡收眼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