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詔曰:禮部侍郎陳初六自入仕以來,述正道、興教化、富河東、強軍旅,屢建奇偉之功,而今率軍抵禦西涼叛匪,戍衛京師有扶天之大功。百官齊薦,萬民同頌。故拜陳初六為臨川侯、禮部尚書、翰林學士、龍圖閣大學士、同平章事監修國史及報刊,同授軍機處大臣,欽此!」
汴河浩蕩,天地悠悠,就在這座汴梁城外,天官宣麻,拜陳初六為宰相。這一決定出來,在場之人無不感慨。
常置二相,首相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,次相集賢殿大學士,若是置三相,則第三相監修國史。本想著陳初六這一次回來,就能升為六部尚書,甚至當上參知政事,可沒想到直接宣麻拜相了。
嫉妒者有之,羨慕者有之,但這群人打心裡,對陳初六已然服氣了。他們也知道不管造什麼謠言,也再也無法撼動陳初六的地位。陳初六今時今日的地位,也都是憑本事來的。
但一日為相,便在朝中多出一黨。陳初六趁著這場大仗,敘功之後,將自己的親信一一提拔。徐良駿、陳善修皆有助戰之功,曾公亮發明火器,用處很多,功莫大焉。還有朝中富弼、韓琦、歐陽修等年輕一輩,都被陳初六一一提拔。
當然,這也不是一天之內,便做得到的。陳初六拜相的消息,傳遍了整個大宋的時候,北方卻傳來消息。遼興宗對法天太后痛下狠手,發動兵變,將法天太后一家人斬殺殆盡,又將法天太后囚禁,正式掌握了遼國大權。
掌控大權之後,遼興宗知道西涼打了敗仗,李元昊死在了大宋,便興數十萬大軍陳兵宋國汴京。放出話來,西夏國乃是遼國敕封的諸侯國,若是宋國敢入侵西夏,那遼國絕不能坐視不管。
遼興宗這樣一辦,被打怕了的西涼人,一邊倒向了遼國。但在西北軍和曹煒的進攻之下,還是奪下了大片土地。西北能夠與西域想通,而漠北再無西涼之勢力。換而言之,眼下的大宋,已有了當初漢文帝、漢景帝之時的疆域。
其次,吐蕃臣服,大理等南疆諸國,也在趙允迪的軍力震懾之下,採取了臣服的態度。大理國主,在外交辭令之上,也開始稱臣。
宋國與西域的溝通,等於是包抄了遼國。遼興宗與趙禎的水平相比,差了不少。而大宋這邊,樞密院整頓之後,朝廷的軍費可以真正落到實處,故而戰鬥力強得不是一星半點。才半年功夫,隱隱有了與遼國對抗的優勢。
卻說陳初六拜相之後,位居王曾、李迪之下,但朝中庶務,基本都由陳初六來處理,而由王曾、李迪把關。
上任之初,陳初六便提出了十項改革意見:「立議會、抑黨爭、明黜陟、精貢舉、開民智、修武備、厚農桑、平工商、開化海外、減賦四方。」
明黜陟、精貢舉,乃是老生常談之事。宋代官僚體系混亂複雜,常常上令無法下達,權責無法對等,各級官吏唯唯諾諾,庸庸碌碌,陳初六痛恨此弊。故拿出了在太原府和禮部都試過了的績效管理辦法,用績效來選拔提升官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