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為之於未有,治之於未亂。將亂未亂之際,人心叵測,嚴防各地駐軍之策,朕聽知應的。」趙禎依舊不回頭,道:「知應,你來擬旨吧!」
「臣遵旨。」陳初六搬了張桌子來,將紙鋪好了,蘸飽了墨水,道:「請陛下口諭德音。」
「各地守將提前調防,隨行人員不得超過十二,京畿天王山以外駐軍,調往……朕就這樣念著,知應斟酌著用詞……」趙禎有條不紊,像個圍棋高手,根本不用棋盤,口占棋子,便能調動整個棋局。
陳初六手中的筆,看似輕如鴻毛,但實則重若千鈞。落到紙上,整個大宋都要跟著動起來,這便是堂堂內相!
連書了十道詔書,發往各地駐軍。曹煒率軍拒北,嚴防西涼襲擾,但不可冒然進軍,亦不可隨意調動。宋遼邊境也要嚴防,這次元昊敢聲勢浩大的改年號、去賜姓,還不知道是不是遼國那邊的陰謀。
其中有一封詔書,發往嶺南趙允迪處,讓他收攏軍隊,若是江南楚地有人敢起兵謀反,趙允迪立即可以揮兵北上,來一個釜底抽薪。
還有一封詔書,乃是發往趙元儼,命他入京,坐鎮京師。這並非是提防趙元儼,也不是拿他做人質,而是趙禎十分信任這位德高望重的八叔。對於軍國大事,趙禎還有些稚弱,也唯有召八王爺入京,才能鎮得住局面。
元昊做出這一步,其實早有徵兆。在陳初六入京的時候,班佑大草原上有個可汗派人入京,想要脫離吐蕃投靠大宋。但這人人微言輕,根本沒得到朝廷重視。
應該就是那時候,元昊揮軍入吐蕃,洗掠一番,不僅將西涼的元氣恢復了,還給西涼打了一針興奮劑,想稱帝也就不稀奇了。
元昊打吐蕃,占了吐蕃與西域的商路,這是又一條財路。不僅發了財,還給宋廷帶來了大麻煩。
元昊占據黃河上游,若是乘船而下,則是一日千里。汴京與黃河通了水運,要是元昊大舉進攻,便可繞過了曹煒大軍的防守,直取汴京。
封鎖這條水路之後,大宋與吐蕃的來往,變得困難,與西域之間的溝通,也難上加難。若是北方從太原府來的那條商路斷了之後,這就徹底斷了聯繫。朝廷想借商路強國家之輸運的計劃,算是泡湯了。
元昊占據了戰略優勢,則可以多方出擊,宋廷要重兵防守的地方太多,且基本防了沒用又不得不防。養兵最需要的就是錢,朝廷的財政,並不寬裕,要想防守,就得徵兵、加稅,這在經濟上將會帶了一次打擊。
趙禎一面下詔在黃河沿岸,打造攔船鐵索,調用京師兵力駐守汴口,同時還派人去籌一筆急用款,準備應付不時之需。又下詔讓陳初六的兩個便宜叔叔,也就是德靖王想辦法將商路保住,再下詔派人去吐蕃,要聯合吐蕃,將黃河上游奪回來。
這地方放在吐蕃手裡,只是守地,他們會派重兵防守,卻不敢將這重兵調開。放在元昊手裡,這就是快跳板,沒準哪天夜裡就跳到了汴京。
趙禎調度完了這些,思考了片刻,想不出還有什麼了,便問道:「知應,你看朕剛才這些吩咐,可還有遺漏之處?」
陳初六拿起聖旨,吹乾了墨跡,道:「陛下,要不要召見遼國使臣,讓他帶國書 回遼國,商議一起對付西涼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