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篇歌功頌德的文章,被王中正拿去四處炫耀去了。他既要拿著這個為自己貼金,就得使勁的夸陳初六。
王中正在太原府捐了漏澤園、居養院、安濟坊的事情,已是傳了很遠,跟著陳初六的文章,沿途也有不少人寫文章拍王中正的馬屁。這次王中正到外頭轉一圈,雖是沒撈到什麼銀子,卻獲得了一大捧好名聲。
回宮復命之時,趙禎亦是龍顏大悅。
「不錯不錯,秦九給朕闖了禍,丟了民心。你卻懂得愛惜自己的名聲,又知道替照顧百姓。」
「陛下,奴婢做的這點事,微不足道,就算百姓稱頌,也全是稱頌陛下的。可陳大人在太原府做的事,真箇讓奴婢長見識了。」
「如何長見識了?」
「這一路上,奴婢確實見了不少民間疾苦。但途中並未施與百姓,奴婢知道,就算施與百姓了,這些錢最後也會落到別人手中。可到了太原府,奴婢才算是明白,什麼叫安康的日子。」
「無一人凍餓而死,各村的社學,書聲琅琅。哪怕大雪連天,碼頭、街道上亦有人做買賣,好似一個縮小了的汴京。奴婢捐這點錢,只是看到了陳大人為政的稍有不足之處。」
「錢交給陳大人,奴婢放心,定會一絲一毫,都落到百姓身上。只是……」王中正說著說著,眼睛便濕潤了起來:「陳大人夙興夜寐,勞苦不堪,才不到兩年沒見,這身子……」
王中正擦了擦眼角,趙禎聞言閉上了眼睛,嘆息道:「知應是南方人,到了太原府,定有些水土不服吧……他是讀書人,正要做親民官,卻是比別人要累……唉,是朕的錯……」
見到趙禎懊悔起來,王中正知道自己的話說到位了,接著又道:「陛下,陳大人無所好,奴婢臨走之時,他卻託付了一件事。」
「何事?」
「他聽聞汴京之中,有許多人在編言詆毀他。陳大人鞠躬盡瘁的好官,他若有所圖的話,定然也是圖一世清名了。故而託付奴婢,讓奴保他名聲清白。」
「知應……好兄弟……」趙禎聽了痛心疾首起來,連忙答應幫陳初六。
趙禎親自將陳守仁、陳端請到宮裡,拉著他們的手,噓寒問暖,還放言傳出去:
朕與知應,親如兄弟。知應在外為官,無法盡孝,那朕便替他盡孝。
滿城艷羨。
暗地裡,趙禎還暗中讓外面的說書人,為陳初六編了幾個好故事,這些事情,半真半假,若是去查確有其事,但沒說得這麼邪乎。百姓、仕人對陳初六的了解,亦是由屢破奇案陳青天,變成了一心為民陳知府。
水漲船高,朝中便有人開始提議,要不要賞賜一些。醞釀了一段時日,反陳一派,自覺不可逆大勢而為,故而不再反對給陳初六加官進爵,一封聖旨,從汴京飛奔至了太原府。
三月。
資政殿學士晏殊權知禮部貢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