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這麼一說,本官就明白了。通商惠工,反哺農業,以枝末養根本。只是本官有些奇怪,知應才到地方不到一年,如何能想出這辦法的?據本官所知,知應一到太原,還沒掌權之時,就已經看中了石炭。難道說,知應在來之前就已經有了想法?」盧惟孝將陳初六解釋的這些話,一字一句記下來,最後好奇地問道。
「石炭一事,下官只是好奇,為何本地百姓燒石炭,不會中毒,怎麼一到別的地方,就有傳言說石炭有劇毒?下官不信,故而親自試用了一下石炭,後來發現只要通風,就沒問題。又想到石炭一旦推行使用,將要節省很多木炭,就想了些辦法。」
陳初六半真半假地說道:「惠農商行一事,並非是下官首創,而是從邢知縣在臨川辦的義倉中取得的靈感,剛好太原府盛產石炭,所以成了惠農商行。這一切都是機緣巧合,也有受人點撥。」
「聽說知應喜歡到民間向百姓問辦法?」盧惟孝看著陳初六,見他點了點頭,於是又道:「本官這次來,也是學知應的樣子到底下去走了很久,受益良多。」
兩人聊了幾句,盧惟孝將紙筆放下,吹乾墨跡之後,收入囊中。陳初六本以為盧惟孝的問話就在這裡結束了,可沒想到盧惟孝忽然叫身旁泡茶伺候的那些人都下去,只剩下陳初六和他兩個人,問道:「知應,本官這次來,還有一事要替趙官家問你!」
「哦?」陳初六正色起來,道:「聖上要問什麼事?」
「聽說知應停了輸邊的役,讓各邊軍自己來太原押運糧食。」盧惟孝十分嚴肅地道:「你讓邊軍帶兵到太原,聽你調遣,你想做什麼?」
這語氣就好像在問陳初六有什麼不軌的企圖一樣,陳初六聽了,似乎知道了這次趙禎特意委派欽差來的目的,便答到:「下官並沒想做什麼,只是想著這樣一來,就可免了百姓的破家役,又能讓邊軍拿到足夠的糧食。」
「哼,知應,這可是你的不對了!」盧惟孝有些責怪道:「趙官家撤銷河東兵馬總管府,改為糧草轉運總督府,這就是想打斷糧草與邊軍之間的聯繫。你倒好,又想方設法把邊軍叫到了太原。幸好趙官家信任你,要換了別人,早被視作圖謀不軌了。」
「這……下官倒是沒有考慮周全。」陳初六垂首道,其實他讓邊軍來陽曲自己押運糧草,的確是想利用這次機會,向邊軍借點兵權,然後除掉狐沖山。可沒想到,汴京那邊看的一清二楚,這麼快就派人來了。
「知應,若不是本官這幾日在太原府四處尋訪,知道你一心為了百姓著想,並無半點濟私的非分之想,那麼阮文成來的時候,本官就不會出來幫你了。」盧惟孝回到。
「那今後……」
「待本官將這裡的情況,全都報給汴京之後,看汴京的定奪。依本官看來,知應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,此法於民甚為有利,於天家卻並非如此。再說了,要是知應調任,換了他人前來,這法子一定出問題。」
「是,下官再想別的辦法。」陳初六抬起頭,又問道:「盧大人,這次為何還有皇城司的人來了太原府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