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諸位同年。」歐陽修笑著道:「知應說得對,這就跟種地一樣,得先將種子埋在土裡,才能等到其發芽。若是放在外面,早就叫那些鳥雀吃了。」
「嗯,此喻甚好。你們若真有心事功,就從自己做起,在任上實心任事,報效朝廷,造福百姓就是了。」陳初六回到。
眾人相互看了看,嘆氣道:「知應,你真無私也!」
陳初六笑了笑,無私不無私,他現在美人、財富、權力、地位、聲望,普通人窮其一生都得不到的東西,他全部得到了。如果現在開始喝茶看報,靠著老本也夠吃一輩子,說不定他兒子還吃不完。到這個地步了,還什麼私不私的。
「我現在給你們寫幾封舉薦信,你們去拜訪一下朝中的大臣,投個帖子。不久就要放缺,要是沒個人幫忙,只有挑別人剩下的。你們俱是英才,但英雄也要有用武之地。」
「多謝知應舉薦之恩了,」
「唔……你們自己選一個,要王曾的,還是陳堯佐的,還是魯宗道的?要是你想要,呂夷簡的也不難。三品以下的,你們就別提了。我的面子,沒這麼不值錢。」陳初六拿起筆來,話不多說,一人寫了一封推薦信。
在場這二十多人,對事功之學都有一定的認同。等他們到地方為官一任,就又會培養出幾十人認同事功之學。到時候,當前最重要的,是認慫,讓事功之學有平穩長足發展的時間。
為了這個,陳初六告訴他們,三年之內,不可登門拜訪,有什麼要緊的事情,啟用私信密信。三年之內,陳初六受到污衊,受到攻訐,他們不可挺身而出幫忙。
歐陽修、顏子義等人,無不垂淚,說陳初六無愧於知行合一,事事不離治學與治國,更無愧於一代宗師。
眼前這些人,有比陳初六大的,有比陳初六小的,年紀都差不太多,顏子義算是其中的大哥了。
眾人不願散去,留在陳府談自己的志向。一直到深夜,才戀戀不捨離開。只是可惜,到了深夜,也沒有等到韓琦和王堯臣來。一個狀元一個榜眼,不來也正常。
還有幾個人提出來,願意帶四為詩社的人一同去地方任職,一邊挨貢,一邊實務。事功事功,不就是如此麼。
從前慢,車馬郵件都很慢,一生只夠愛一個人。愛情如此,友情也是如此,古代的人,特別珍惜友情。有的只見過一兩面,也能成為摯友。
眾人散去之後,陳初六也早早歇息了。次日,劉沆、高陽找到陳初六,道:「東翁,你吩咐出售掉的幾個產業,已經都結清了尾款,共計兩千七百貫,又收了幾筆孝敬,按東翁的吩咐,湊齊三千貫,打算帶去外地。」
「詩社的退路安排妥當了?」
「嗯,徐良駿,何健京二人辦事得力,都已經安排妥當了,只等什麼時候一齊搬過去。」
陳初六想了想:「現在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,城中有許多逃荒的難民吧?若近來無事,可去四處布施一些糧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