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中,丁謂是權臣,風頭一時無二,他是首揆,對其他宰相有近乎絕對的壓制權。他底下有馮拯、李迪、曹利用三位排名靠後的宰相,還有若干樞密使、參知政事是副宰相。馮拯等若干人,加在一起,也沒有首揆厲害。
朝中的詔書,必須經過三道關。一是皇上「畫可」,這是原始聖旨,皇上在上面寫一個可字,要封存起來的,免得皇上否認。然後抄寫一封副本,送到掌印太監那裡加蓋章,然後送到丁謂那裡,丁謂寫一個「詔可」,才能下發執行。
所以,丁謂是唯一一個,可以不通過別人之手,直接操縱聖旨的。他只要和皇上關係好,就能得到皇上「畫可」,至於那掌印太監就自然不成問題了。
其次,皇上畫不畫可,丁謂那邊完全可以偽造。如果皇上身體不好,丁謂一旦和掌印太監內外勾結,很快就能權傾天下,這就是首揆的大權。
當然,事情也不是這麼簡單的。如果下面的人,認定了宰相矯旨,也可以拒絕執行。最重要的,首揆沒有兵權。
宋朝武將雖然不經打,但忠誠度還是很高的。沒有皇上當面授符,宰相指揮不動。沒有武將,地方駐軍只有文官主帥。有領兵之權,而無調兵之權。所以,哪怕他自己寫一萬份聖旨,也調動不了軍隊。
大宋只有權臣害國,但從沒聽說有權臣篡位,這就是原因。
丁謂此時權勢滔天,李迪便顯得十分弱勢了。這一日,李迪與丁謂再一次在朝堂上爭執不休,差點又要動手了。太子無奈,陳初六建議他把兩個大臣送到皇上那裡。
皇上在承明殿召見丁謂,讓李迪在外面等候。皇上問丁謂:「你和李迪爭什麼爭?」
「唉,皇上,臣也是無奈啊。那個李迪,比較還是年紀不大,有些氣盛,他追著我爭。」丁謂攤攤手道。
皇上點點頭:「這不是你的錯,來人,賜座。」
太監抬過來了一個墩子,也就是一整塊原木的那種座位。丁謂回過頭,搖頭道:「皇上說了,不罷我的相。」
於是,太監把墩子換了,抬過來一個杌子來。這就是一個板凳,比原始的墩子要高一級,是給寵臣用的。皇上見了,沒反對。
也不知道皇上和丁謂談了一些什麼,丁謂被重新送到了中書省,視事依舊。在外面等待的李迪,心中已經是知道了答案。
皇上召來劉筠草擬詔書,罷相李迪,尊相丁謂。丁謂如舊,李迪出知琿州。劉筠是個文人,而且是腰杆子比較硬的文人,拒不奉詔。皇上無奈,只好讓劉筠出去,把晏殊叫來,寫下詔書。
李迪被貶,滿朝譁然,不,是滿朝噤聲。滿朝文武,誰還敢和丁謂作對?李迪被貶,若是丁謂一個人謀孽,還有轉機,但此時,皇后也不喜歡李迪,因為立後的時候李迪的立場不對。
晏殊回到翰林院,剛好看見劉筠出來,遠遠躲開,不敢見劉筠,乃是心中有愧啊。
皇上又病了,這次似乎比較嚴重。語言錯亂,經常大怒。朝中不少大臣,被皇上無緣無故下詔貶黜了。別的人都以為這是皇上糊塗了,陳初六卻知道,這也許只是皇上正在處理後事。
病稍微好了一點,到了十二月,下詔:「除軍國大事仍親決,其餘皆委任太子,命太子監國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