簸箕大隊因為所處的幾支山脈像簸箕所以得名,這邊有樣特產聞名整個姚縣,連白露都想見識見識木月嘴裡「比頭還大的梨」。她穿越後也沒見過這麼大的梨啊,若不是好幾個人都說有,白露定然要懷疑月兒誇張的。正是因為說的人多了,白露反而期待起來。
「咱們這個時候去,正好吃梨呢。」木雄想起曾經吃過味道,咂咂嘴吧。
山裡的果子成熟的晚一些,水果往往要在中秋節之後才採摘,簸箕大隊核桃樹沒有其他幾個大隊多,地也少,每年中秋節,他們就會去其他幾個大隊借騾子,把梨用麥稈包在馬藍里,馱到漢人的村子和城裡去換糧食和其他物資。除了梨之外,他們還賣梨醋,日子過得還行。白露他們在半路上就遇見一波去賣梨的村民,聽說是木家堡來的,要去他們村看病,熱情的漢子拿出幾個紅彤彤的梨來塞給白露她們。
「這梨真挺好吃的。」白露咬了一口紅彤彤的火把梨,皮薄肉嫩,鮮甜多汁,一絲算酸味都沒有,拳頭那麼大的梨她竟然連吃了兩個。
「老人家都說簸箕大隊得了梨花娘娘的照拂呢,一樣的梨樹,拿去其他村子嫁接就是長不出這麼好吃的味道,他們那邊的村子不少老人都供奉著梨花娘娘的牌位。」杜文星跟白露小聲八卦,這事兒挺封建迷信,但是解釋不清啊,他們拉麼大隊離簸箕大隊最近,以前他爹就嫁接過無數次,但長出來的梨就是沒有人家的大也沒有人家的好吃。
「不過說起簸箕大隊的梨,最好吃的還是黃梨溝的大黃梨,一個有人頭那麼大,吃起來又香又脆,甜蜜蜜的,我娘最愛吃這梨,我爹活著那會兒,黃梨溝每年都要送一批過來。」
所以為什麼你們每個人都要用頭來形容梨的大小!
白露搞不懂,但不影響她對大黃梨的期待。
簸箕大隊的的辦事處在黃梨溝,白露去的時候,他們的大隊長李能正在指揮村民摘梨,聽說白露來了,提著一桶梨就跑回來,正是白露期待的大黃梨,一隻大木桶三隻梨就裝滿了,果然夠大!等進了院子,滿院子都是黃橙橙的雪花梨。
「白醫生還沒吃過我們大黃梨吧,文星可是喜歡這梨得緊,你嘗嘗看,咱這梨,就沒有說不好吃的。」李能招呼孫女洗乾淨手來幫白露幾人把梨削皮切成小塊。
白嫩嫩的梨肉在陽光下泛著水光,咬進嘴裡脆生生甜滋滋,讓人還想咬第二口,比穿越後某些國家吹噓的幾百塊一斤的梨都好吃。
「果然是人間極品。」白露給了一個非常高的評價。
「不知道李隊長有沒有興趣談個生意?」
作者有話說:
昨晚睡不著寫了幾個小時,我努力再寫一章。
第70章 這孩子我治不了
有一位藥叫梨膏糖,據說唐武宗李炎患病,終日口乾舌燥,心熱氣促,服了上百種藥物均不見療效,御醫和滿朝文武束手無策,正在人們焦慮不安之時,一名道士用梨、蜂蜜、及各種中草藥配伍熬製的蜜膏治好了皇帝的病,從此,道士的妙方成了宮廷秘方,直到清朝流入民間。(注1)
這便是秋梨膏最早的記載,比起川貝枇杷露來說,秋梨膏的名聲要小些,但白露更喜歡用秋梨膏。因為秋梨膏以梨為原料,其他草藥可以根據病人的情況來搭配的。白露穿越後學醫那會兒,奶奶經常咳嗽,爺爺每年都熬秋梨膏,白露自小學習青出於藍而勝於藍,她長大成名在自家中醫館出診後,那些有錢人經常找她定製專屬秋梨膏給家裡的老人和孩子吃,都是先診脈再根據體質來熬。定製只有極少數人能享受到,但有那麼幾個方子是適合所有人的,可以批量生產。
看著這滿院子的梨,白露想到的便是秋梨膏。
「什麼生意?」木家堡發展得紅紅火火全靠眼前這位白醫生,李能早就眼熱了,聽見生意兩字立馬看過來。
「秋梨膏,我這裡有兩個方案:第一種:木家堡製藥廠以市場價收購簸箕大隊的秋梨,只要是新鮮無蟲的,不管品相如何我們都收,但簸箕大隊需要給我提供一間院子熬製。第二種:木家堡製藥廠和簸箕大隊合作,製藥廠出配方和藥材並負責銷售,簸箕大隊出梨,去掉成本後的利潤七三分,木家堡占七,簸箕大隊占三。但簸箕大隊必須保證梨的產量,不經木家堡製藥廠同意,簸箕大隊不得砍伐梨樹做其他用途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