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字出自詩人海子的一首詩:《麥地與詩人》。
詩中有一句這麼寫:「你無力償還,麥地和光芒的情義。」
或許,人們多多少少都對精英生活充滿嚮往,因此,越來越多的綜藝節目開始邀請觸不可及的雲端精英。
《麥地和光芒》製作組卻反其道而行之,將視角回落在大地。
落在陽光,落在麥地,落在風雨,落在山脊。
但又沒局限於此。
鏡頭一轉,又成就另個落點——
落在拓荒者的肩脊、落在播種者的手臂、落在守望者的眼睛。
落在那些懸而未決的收穫和斬釘截鐵的耕耘。
寥寥幾言,便顯出節目底蘊:他們尊重山水,也敬佩人文。
再加上「助力農業發展、挖掘文旅潛力」的節目定位,一經提出,便收到了相關部門的鼎力支持。
賀輕舟是在翌日傍晚到達的臨川。
下午,臨川剛下過一場小雨,本以為會陰著到明天,結果很快,天空復又放晴,雨後晴空醞釀至黃昏,不費吹灰之力,便成就一幅曠世絕美的晚霞。
此刻,餘暉慢渡,一切都在夕陽的籠罩下,變得浪漫而模糊。
賀輕舟坐在后座,看著窗外景色,想像著在這裡生活的一步一履、一點一滴。
唐若冰通過後視鏡打量著他,看到他隱沒在餘暉中的挺俊輪廓,忽然想起記憶中的一幕。
其實,這次合作不是唐若冰第一次見賀輕舟,之前她就見過一面,不過賀輕舟肯定不記得了。
那時她還在讀研,沒有正式開始工作,在總台做實習攝影。
那年的賀輕舟,以絕佳設計斬獲業界大獎,那時,記者問他:「誇獎您的詞中,有個詞叫另闢蹊徑,但蹊徑大多人跡罕至,如何確保自己能收穫掌聲?」
他當時脫口而出一句:「能工配巧匠,餘音自繞樑。」
記者當時覺得這個回答妙極了,尤其是那句「餘音自繞樑」。
掌聲對應餘音,梁則對應建築,多出來的這個「自」字,更是堪稱絕妙。
但讓唐若冰覺得觸動的卻是前一句:能工配巧匠。
他是藉此感謝,感謝所有辛勞的建築工人,將他腦海奇思,變成大地實景。
她承認,在此之前,她對他有刻板印象,她不認為那些有資本恃才傲物的人,能有這樣細膩入微的考量。
後來才發現,是她識人尚淺。
包括這次,聊到臨川的舊城改造和古建修復,他耐心傾聽、合理提議。
不論他是以何種原因參加節目,但他決定參加了,就會認真對待。
說實話,這世界上能讓唐若冰佩服的男人很少,但她對他,是服氣的。
不知不覺間,車子愈發逼近目的地。
這次,韓悅聲同他們一起前來,還順便擔任司機,開到城區之後,韓悅聲朝后座問:「賀總,要不要先回酒店休息?」
賀輕舟:「不用,直接去現場。」
他到達的時候離開場還有一段時間,但準備工作已經就緒,頭頂燈光調得微暗,舞台的大屏幕上,則是等會兒要播放的宣傳視頻的封面。
賀輕舟一身西裝筆挺,長身玉立在門口,氣場渾然天成,帥氣得讓人挪不開眼,有好幾個工作人員眼睛都看直了。
他倒是淡定,目光一一掃過椅背上粘貼的名字。
首排中間,先行占據視線,他一個個看過去:賀輕舟、沈清濁、項泊誠、林央......
沒找到她。
難道她今天不來?
他不死心,繼續尋找。
終於,在第二排中間,看到了那個熟悉的名字。
「麻煩給我換到第二排。」他和工作人員交待,「我肩頸不適,坐第一排難受。」
工作人員立刻應下:「哦,好。」
這個展廳面積不大,排與排之間的空隙並不算寬敞,更別說他身高腿長,坐在那裡更是逼仄。
但他毫無怨言,在她身邊的座位上坐下。
剛坐下,還未來得及平復心情,就聽到耳邊傳來一句:「晚榆姐,你終於來了!」
抬眸望去,他剛站立的門口處,有位工作人員正揮著手臂朝外面的人打招呼。
他心思忽然,重重一顫。
第三次了。
先是名字,再是聲音,這次終於輪到真人。
「剛有工作要處理,所以晚了些。」是她的聲音,正由遠及近的傳來。
跟電話里通過電流傳過來的聲音不一樣。
現實聽來,更鮮活,更清透,也更溫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