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見姜舒月喊他們進屋喝茶,太子指著西紅柿苗問她:「這個是不是茄子苗?」
西紅柿和茄子同屬茄科,葉片略有相似,但就像印四所說,莖的顏色不一樣。
「那個是番茄苗。」姜舒月不想解釋太多,索性往茄子那邊靠攏。
太子哈哈笑:「番茄也是茄。」
四阿哥無語地看他一眼:「番茄也是茄,二哥,你贏了。」
番茄和茄子他們都吃過,能一樣嗎?
太子訕訕然地直起腰:「是有點曬,走吧,喝茶去。」
經過灶屋的時候,太子忽然轉向去了後院,卻見後院仍舊光禿禿的,只中間那片地開了溝。
「後院沒種菜?」太子問。
後院是套種,撒種有先後,收穫也是一個個來。
先撒種的玉米,清朝已經有了,姜舒月不用避諱:「後院種了苞谷。」
聽她說是苞谷,印公子微微蹙眉:「苞谷產量低,又不好吃,你種這個做什麼?」
姜舒月東拉西扯:「我喜歡煮著吃。」
「煮著吃味道還行。」四阿哥附和。
太子不信任地瞥他一眼:「沒滋沒味的,真好吃?」
四阿哥點頭:「用糖水煮,可以吃。」
太子哈一聲笑出來:「用糖水煮?老四,算你狠。」
說話間,姜舒月默默記下這個時代玉米的另一大特徵:甜味不足。
如果真像印四所說,這個時代的玉米要用糖水煮過才能吃,那麼後院剛剛種下的黃玉米就顯得過分鶴立雞群了。
姜舒月謹慎地想。
可她再謹慎,也找不出比黃玉米更普通的品種了。
今年春天只下了一場雨,旱災近在眼前。姜舒月必須先拿出玉米和紅薯這樣高產扛旱的作物進行實驗,幫田莊度過災年。
在找到足夠強大的保護傘之前,她不敢輕舉妄動,可自己的田莊總要保住。
為掩人耳目,同時滿足套種的要求,她還打算在後院種些大豆。
饑荒年,豆飯雖然不好吃,也比草根樹皮和觀音土好太多。
當然,後院這片實驗田所種的糧食不足以養活全莊,但姜舒月記得常媽媽說過,她們剛搬來時分了二十畝地。
到現在還荒著。
霧隱山田莊一共十五戶人家,按每戶平均六口人計算,一共九十人。
古代人肉蛋油吃得少,對糧食的需求量大,再加上莊稼人要乾重體力活,一個成年男性一年大約要吃掉六百斤糧食。
而霧隱山成年男性占比不到一半,按照一半計算,四十五個成年男性,一年要吃掉糧食兩萬七千斤。
另外一半老人、小孩和婦女,按照一年消耗三百斤計算,四十五個人,也要吃掉一萬三千五百斤糧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