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是,只有登記了田產,家中田畝畝數不超過每人五畝田的才能來這買朝廷的補貼糧。」掌柜的解釋道。
「那我等還等什麼,去官府登記,領牌子去吧。」婦人大聲高呼道。
很快百姓們散開了。
然而有兩個人卻並沒有離開,而是直接走進了米鋪。
掌柜的看兩人穿著綢緞做的衣裳,知道這不是權貴就是官宦,於是笑著招待道:「兩位大人,可是有什麼事嗎?」
掌柜的知道,這兩人定不是來買米的。
走進鋪子裡的是翰林院學士張昭和禮部侍郎馮永安,兩人沒有穿官服而是穿的便服。
張昭看了看缸里的米,這些米成色並不差,普通的米店這些米至少要十文錢一斤,而這裡僅僅三文錢一斤。還有麵粉,也是細膩的精麵粉,這種麵粉可是要十五文錢一斤。
「掌柜的,這些米麵都是從哪兒來的呀?」張昭看著眼前的掌柜。
官府設置了米鋪,卻不需要官府的人來經營,而是直接從民間招這種做工管店的掌柜,這在以往還真是沒見過。
「貴人,您應該比小的清楚。這米啊自然是朝廷的。」掌柜的笑著回道。
「朝廷的……」禮部侍郎馮永安聽到這話後笑了。
如果他沒有猜錯的話,皇上這是把華江那一帶收上來的稅糧運到這裡來賣了。
這米一看就是華江一代的長米。這些米米粒長,長得飽滿,以往這些米可都是發給官員們的祿米。
現在朝廷竟然拿這麼好的米作為補貼糧賣給這些貧戶。
「貴人,您不是來買米的,你是來發泄不滿的吧。這新政是當今皇上定下的國策,是為我們普通百姓謀福祉的。你若是有不滿啊,去找官府說去,上我這店可沒用。」
說完,掌柜的擺了擺手,示意兩人出去。
第1105章 我們賣晚了
兩人於是出來了。
出來後,翰林院大學士張昭便低頭嘆氣。
一個多月前中書令蘇墨被殺,半個月前前吏部尚書孫錦成辭官了,昨日禮部尚書楊東庭楊大人被撤了尚書的官職,改任西南布政使。
這一個接一個的不是辭官就是被貶去外地。
他想很快就要輪到自己了。
「張大人,你家掛在地鋪的田賣出了嗎?」禮部侍郎馮永安問道。
他現在最擔心的就是家裡那些田產。
新政已經在金陵開始推行了,自己家有四千畝地,若是沒賣出去,自己每年就得交四百兩銀子的田稅錢。
這可是一大筆銀子。
「去年賣出去了一部分。還有兩千畝掛在地鋪賣。」張昭回道。
「哦,那張大人去年賣的是多少銀子一畝?」
「七兩銀子一畝。去年價格高點,今年已經賣不到了。現在六兩銀子一畝都不一定有人要。」張昭鬱悶的說道。
馮永安:「是啊,我們賣晚了,楚家四年前就開始賣田,前前後後賣了幾萬畝,那個時候是八兩銀子一畝,老百姓們都搶著買。現在便宜百姓們反而不買了。」
說到此,馮永安唉聲嘆氣,早知如此,自己就要早點賣。
現在這田價降的他每天都心疼。
「這就是新政啊,馮大人……這朝廷啊,早就變天了。我等將田賣給百姓已經很難了,金陵能買得起田產的百姓這幾年都買了。」張昭無奈回道。
「那我們就只能把這田賣給朝廷了,聽說皇上昨日有了旨意?金陵的田五兩銀子一畝,願意賣的,朝廷全部買了。」
「是啊,新政一來,我等有不少田產的官紳若不賣田以後就得按一百文錢一畝田每年,交田稅銀。」
「若只是交這麼多田稅銀子也就算了。關鍵是朝廷設的這些官鋪,賣補貼糧。直接擾亂了糧市行情,導致糧價大跌,甚至以後糧市還可能賣不出去。」
「我們若不賣田,按一畝田每年產糧食兩百斤算,除去分給佃農的一半,就只剩一百斤了。以前一百斤糧市可以賣個八百文錢。這新政試行後呢,就只能賣個兩三百文錢,甚至可能賣不出去,只能給家裡牲畜吃。而且每年還得給這畝田交一百文錢的田稅錢。這樣算,這田產啊已經不值錢了。拿在手裡就是燙手山芋。」
兩人一邊走一邊抱怨。
——
皇宮。
顧瑤召見了丞相馬伯恩和金陵城新任知府司馬煊。
兩人進來後,顧瑤讓宮人端來了水果和點心。
君臣一邊吃一邊商議國事。
「司馬煊,這金陵城新政推行還順利嗎?」顧瑤問。
現在她就管兩件事,軍務和新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