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這顧瑤真是狠啊,這不就是逼我們賣田嗎?」說到此,顧良搖頭嘆息。要麼造反,要麼交稅,要麼賣田。這麼多皇親國戚,竟然拿這個女皇帝一點辦法都沒有。
顧長英苦笑道:「賣田,五弟說得輕巧。可剛顧瑤不是說了嗎,讓我們八兩銀子一畝賣給她。八兩銀子,民間百姓們買田都不止這個價。她這是要吞了我們的地。我不管別人賣不賣,反正我不是不賣,這田產換成了銀子,銀子可是會掉價的。二十年前,一兩銀子還能買三擔米呢,現在,只能買一擔。」
三人在馬車裡談了許久,直到車子停在了古華山下的新城府。
——
元祐六年六月七日,同州百安縣。
清晨,百安縣縣衙門口排起了長隊。
幾百上千名百姓,一大早就趕來了。
他們來此是為了領牌子。
衙門發了告示,所有掛牌了田產的百姓需要在半月內到縣衙領戶牌。
牌子上會有戶號,人均田畝數超過五畝地的農戶領的紅牌、而人均田畝數少於五畝地的,領的是綠牌。
綠牌戶從今年起,每畝地只要交六斤糧食的田畝稅,而紅牌戶則每畝地需要交一百文錢的田稅錢。
百安縣衙門內。
縣衙的主簿田豐正在給百姓們發戶牌。
他一邊發,一邊登記戶號。
而在衙門的門口則貼了一張告示,上面寫道:凡領取綠牌的農戶,自今年起,每年秋季可在當地官府下設的米鋪里購買補貼糧五十斤,補貼糧為朝廷補貼貧戶的糧食,由朝廷統一定價,價格為當前米價的一半。」
百姓們看到這張告示後開始議論起來。
「這告示上寫的是什麼呀?」有的百姓看不懂告示上文字,於是問一旁的同鄉。
一旁的官差這時解釋道:「告示說的是,你們若領到了綠牌子,以後每年就可以到官府設的的米鋪里買五十斤補貼糧,這些糧食很便宜,只要當前米價的一半就能買到,大概四文錢一斤。你們領了戶牌後可得收好了。」
聽到這個解釋,一些百姓激動了起來。
「太好了,朝廷不僅減了我們的田稅,還降了糧價。四文錢一斤大米,這可是五十年前的米價呀!」
「是啊,當今皇上真是明君聖主。」
百姓們你一句我一句的說著,然而人群中有的人心中卻一股怒火。
第936章 皇上的田掛天字黃牌
百安縣縣令於文光今年四十三歲,他是舉人出身,雖然二十五歲就中了舉,但後來三次考進士不中,便只能在地方當個小官,前幾年,他被提拔上來做了百安縣的縣令,如今也算一方父母官。
縣衙內堂。
司馬煊正在看這兩個月來百安縣田地掛牌的登記名冊,冊子有三四十本,他已經看了兩個時辰了。
看完後,他看著一旁的於縣令,問道:「這登記的冊子我都看了,你說說現在百安縣的情況,還有多少田沒有掛牌登記?」
於文光一邊給這位新來的同州通判,自己的上級倒茶,一邊有些為難的回道:「司馬大人,百安縣有一萬兩千三百二十一戶,十三萬五千二百人,有田地五十一萬六千五百畝。這兩個月有約三千戶掛牌,掛牌的田地是六萬多畝。」
「這麼說,掛牌的田地連兩成都不到。兩個月,你們就幹了這麼點活?」司馬煊有些生氣的說道。
他來同州已經三個月了,今年他主要負責同州兩個縣的新政推行,但這新政實行起來十分困難,當地的官員辦事磨蹭,拖拖拉拉。
於文光見上級生氣了,忙解釋道:「司馬大人,不瞞您說,我們這已經算快的。這百安縣縣衙加上差役也就一百二十號人,每天至少有一半人出去幹活,但這民間百姓對新政不了解,我們得挨家挨戶去解釋,這解釋通了,百姓們才開始掛牌登記田產。這些家裡田少的農戶倒是好說,他們願意配合官府登記,但是那些大戶可能難了,道目前為止,也沒有幾家大戶願意登記。」
「我之前不是說了嗎?先讓綠牌戶登記領牌子。」司馬煊回道。
他可是寫了詳細的新政推行辦法,先讓願意掛牌的先掛,然後再逐個擊破,直到每一畝地都掛牌登記。
於文光。「下官已經按您的吩咐去做了,但這百姓們即便願意,也沒有那麼快,還有一些人均田數超過五畝地,但超過的數不多農戶,他們也想拿掛綠牌,所以還在賣出多餘的田,等賣出了多餘的田,他們才會來登記。」
「這是好事,那就讓他們先賣出多餘的田,賣完了再來登記。但記著時間,等今年九月過後,所有田產都得登記掛牌。」
十月就要開始收田稅了,在這之前,必須把這差事辦好。
「對了,司馬大人,百安縣有二十萬畝良田,在陳鎮和古光鎮,這二十萬畝良田是皇家的地,以前官府都是不登記的,現在也要登記嗎?」於文光記得新政中有一條,所有田產都得掛牌登記,可那些田,他這個芝麻官可不敢去掛牌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