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問題,明顯嘉靖並不打算答。
而在得知倭寇平定,倭國已滅,朱福寧把倭國求饒時送來的珍寶全都一併送回來時,那上面的數目一報,嘉靖臉上的歡喜肉眼可見。
好,真是好,他的好女兒果真了不起!
錢,這回嘉靖還用愁嗎?
一船的金銀珠寶,隨便嘉靖花。
朱福寧在給嘉靖的信里尤其補充一句,倭國這些年擄去我大明不少好東西,這些算是收作小小的利息。
大明朝的地界,敢犯者,當如倭國一樣的下場。
敢犯之,必誅之。
殺一儆百,以令周圍的國家都看到大明的厲害!
每一年的軍需都是相當費錢的,偏因為倭寇之亂,海上的貿易還沒有辦法開展,尤其讓嘉靖不高興。
不高興的嘉靖會做的事,並不難猜,也想滅倭寇。
無奈底下的很多事情讓這樣一件滅倭的事總是沒有辦法順利完成。
朱福寧出手快狠准,全然不給任何人反應的機會,已經迅速連倭國都滅了,這回,看誰還敢怎麼著。
接下來,沒有接下來了,朱福寧定是要建立一支海軍,也要再開啟海上的貿易,一應的規矩都有先例在,如何讓海上的事恢復原樣,給她一點時間就成。
與之而來,朱福寧也提一句,想要以後再也沒有人敢打大明的主意,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建立一支強悍的軍隊,凡有犯大明者,殺之,殺到無人敢犯。也就可以更好的保證他們大明船隻的安全。
嘉靖得了錢,有了錢,可以修他的宮殿,別人給不了嘉靖的,朱福寧給到,而且還在努力的想法子給他掙錢,他自然是不可能反對朱福寧的謀劃。
內閣的這些人,他們攢著對朱福寧的不滿,嘉靖哪裡不懂,朱福寧在浙江乾的那些事,換成別個人,他們早把人撕了!
沒敢告朱福寧的狀,或者強勢的讓朱福寧回來,都是因為朱福寧捏住他們一些七寸,再有嘉靖很明確的表明站在朱福寧這一邊。
但凡嘉靖表現出丁點對朱福寧的不滿,看吧,這些人就會像蚊子聞到血味,蜂擁而至。
賺錢,不能交到別人的手裡,江南,沿海,還是要放手讓朱福寧去干。
海不海軍的,只要朱福寧能賺到錢,她想怎麼樣都行。
嘉靖讓人再擬詔書,朱福寧所到之處,軍政大事皆以便宜行事,百官皆聽調遣。
好,之前嘉靖悄悄給朱福寧的詔書上是這樣寫的,那是悄悄的,朱福寧只管用,外頭的人不是那麼清楚。
現在怎麼樣,嘉靖廣而告之。
內閣大臣想反對,嘉靖問:「倭寇之亂多少年了?這麼多年一平再平,勝勝敗敗,多少回了?一直沒有辦法根除。你們告訴朕倭寇不好對付,或許還有內外勾結。朕不細問,朕只知。今倭國已亡,接下來有沒有倭寇再作亂,讓福寧呆上一段日子,自見分曉。正好趁這個時間,讓福寧處理周邊的事,你們反對,到底是不滿於朕,還是不想讓大明好?想清楚後再回答朕的問題。」
嘉靖那雙可以看透人心的眼睛,自他們臉上划過,讓他們不寒而慄。
相當於讓臣子半架空的帝王,現在也在避開他們做出更有利於自身的選擇。
朱福寧是一顆妙棋,相比於其他的官員或多或少總有自己的小心思,朱福寧天然站在嘉靖這一邊,一直都在費盡心思幫嘉靖。
所以,想借嘉靖的手對付朱福寧,不可能。
自然,無法借嘉靖的手對付朱福寧,他們再想阻止朱福寧更難。
嘉靖的詔書很快傳達天下,這一回不僅是浙江的人知道,朱福寧有便宜行事之權,軍政大事都要聽她的。
正好,朱福寧在福建正在徹查台灣島上,葡萄牙人上去作威作福一事,但凡牽扯的官員,口供和各種證據,在他們相互的撕咬之下,扯出越來越多的人。
哎喲,這些人的心思朱福寧並不難猜,無非認定朱福寧不一定敢把那麼多的官員扯進來,處置了?
這是沒有吃到教訓?
沒事,朱福寧讓人查,仔細查下去,咬出來的人只要找到實證,無一例外,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,不用擔心。
這樣一來,一個福建,朱福寧拿下不少的人。
朱福寧笑眯眯的問起讓她派去練兵,而且加強海防的俞大猷和戚繼光,「兩位將軍聽聞台灣島上的事,有何感想?」
俞大猷完全不想回答。
可是沒有辦法,他們不想管這些政務,偏朱福寧每每查聽這些事也從來不避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