像陶金銀這樣的資歷,被人打量是常態,但背後一直有隻手牢牢推著他:「給各位介紹一下,這位是妻弟,也是今年會試榜首,今後還勞煩各位幫忙照看。」
那些人精全都換了個臉色:「崔大人這是說的哪裡的話,在您面前,貴妻弟自然是一路高歌、平步青雲,哪還用得著我們幫忙。」
陶金銀有些不好意思的撓了撓頭,崔鴻雪推著他湊他耳邊說道:「少做點小動作,別丟我的臉。」
陶金銀頓時立住了,兩隻手牢牢放在腿旁,什麼動作也不敢做。
崔鴻雪道:「崔某也是仰仗各位,往後在官場,大家都是為皇上辦事,互相幫助是應該的。」
他拎著一壺酒,另一隻手拎著陶金銀,帶他走到哪兒敬到哪兒。
陶金銀自從入京以來,朋友雖然交得不少,但都是些小孩兒,直到今日才總算認識了些大人物,京城裡的整套官員系統都讓他大概了解了。
三省六部、九寺五監,哪個部門有實權,哪個部門無足輕重,要辦事得通過這些系統彎彎繞繞幾個圈子,找誰最有用,陶金銀一天之內全弄清楚了,整個腦袋豁然開朗。
讀書人最容易陷入的一個誤區便是,以為自己書讀得越好,策論寫得越好,官場裡就能混得越好,事情也能辦得越漂亮。
陶金銀一直害怕自己入官場以後露餡,每天惡補功課。
但實際上,科舉考試只是一個敲門磚,決定了哪些人能入官場,進來以後所要用到的東西,可全然跟書本上那些知識無關了。
就比如全修傑是有大才,區區一件以商止戰的小事,隨隨便便就能寫出一大篇方案出來,可到實際執行的時候才知道,這一條線上所有人都等著從中謀利,從這條商路中賺到的錢,又要經過層層剝削才能進到國庫里,正因如此,全修傑從一到河首府開始,就沒有打算認真做這件事。
為官之道嘛,給皇上交上一份看得過去的答卷就行。
陶金銀今天一天所學到的東西,比讀一年書還有用。
崔鴻雪便問他:「那你說,皇上這次又派全修傑到河首府去搞以商止戰,他這次會認真辦嗎?國庫最終能充盈起來嗎?」
陶金銀道:「光是我們陶家的資產,就夠充盈國庫的了。」
崔鴻雪閉了閉眼,這兩兄妹我問東你答西的本領一模一樣。
「你只需要回答我問你的問題就是,這是官場第一課,說話要講邏輯,不要說不相干的事情。」
陶金銀這才從他那些跳脫的思緒中回神:「哦,好的,崔先生。」
「我覺得全大人是個好人,他應該會認真辦吧。」
崔鴻雪捏了捏眉心,剛講過的答案他都不記得。
「官場行為準則,說話做事都要講邏輯,不要光是你覺不覺得的,難道你寫策論也這麼寫嗎?你覺得某個論點是對的所以是對的嗎?」
陶金銀被崔鴻雪說得抬不起頭,今天光是了解那一張張官場裡的人臉就已經夠他頭疼的了。
「崔先生,你還是直接告訴我答案吧,我不知道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