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了足足半個時辰,所有考生才進場完畢。肖平睜開眼睛,看著黑壓壓地一群人,不由慨嘆在江西參加科考的殘酷。之前,曾芸芸就和他說過這個問題,他已經有心理準備了,可眼見這麼多人一起擠獨木橋,還是覺得震撼。震撼之餘,他看向那些臉龐,又覺得有一絲淒涼。這麼多人懷揣著莫大的希冀,甚至背負著整個家族的期望,將漫漫一生投入到不可測的科考中,真正入陳鵬那般中進士的能有幾人呢?可明明知道希望渺茫,大家還是義無反顧投入其中。
穩定了一下情緒,肖平聽到有雲板被敲響,考棚隨之被封閉,有些喧鬧的考生頓時安靜下來。
有胥吏上前說明了一些注意事項,實際就是考場紀律。參加縣試的,早就都一一打聽清楚這些內容,卻又不敢有絲毫不滿。雲板響起後,便算開考。這時候有任何喧譁或左右顧盼,都可能被以作弊論處。在縣試中作弊,會被枷號趕出,而且還要登上黑名單。
宣布結束,有書吏舉著題牌在考場內慢慢走動,務必讓所有考生都看到。同時,縣衙從別處借來的兵丁開始巡視。
因為已經明確了縣試不考五經,所以這次縣試,就是一道四書題,另外要求作一首試帖詩,也就是五言六韻詩。不過很多時候,知縣是不去看五言六韻詩的。所以,縣試成敗與否,就是看第一道四書題做得如何。
肖平看了五言六韻詩的要求,寫在了稿紙上,確認無誤後,注意力集中到了走在前面書吏所舉的題牌上。
這個題牌上貼著一張白紙,上面寫了一行大大的字:「由堯舜至於湯。」
這個題目並非截搭題,出自《孟子盡心下》。在場的考上,多數對四書都滾瓜爛熟。肖平也是輕易就想到了原文:
孟子曰:「由堯、舜至於湯,五百有餘歲,若禹、皋陶,則見而知之;若湯,則聞而知之。由湯至於文王,五百有餘歲,若伊尹、萊朱,則見而知之;若文王,則聞而知之。由文王至於孔子,五百有餘歲,若太公望、散宜生,則見而知之;若孔子,則聞而知之。由孔子而來至於今,百有餘歲,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,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,然而無有乎爾,則亦無有乎爾!」
孟子的意思是,從堯、舜到商湯,有五百多年,像禹和皋陶,是親眼見到過而知道堯、舜的;至於商湯,則是聽了傳說才知道的。從商湯到文王,有五百多年,像伊尹和萊朱,是親眼見過而知道商湯的;至於文王,則是聽了傳說才知道的。從文王到孔子,又有五百多年,像太公望和散宜生,是親眼見過而知道文王的;至於孔子,則是聽了傳說才知道的。從孔子到現在,有一百多年,離聖人的時代是這樣的不遠,離聖人的家鄉是這樣的近,這樣的條件下還沒有繼承的人,那也就不會有繼承的人了。
肖平雖然沒有做過這個題目,但卻有過思考,在白鷺洲書院也讀過相同題目的考卷。因為記憶力超常,他還記得那份考卷的內容,眼下直接抄下來也無妨。但是,肖平並不願意走這個捷徑。這次是科考的第一場,他打算憑藉自己的本領打開這扇大門。
第113章
萬里長征第一步縣試之上硯留冰
考場內外,但聞紙張翻動的聲音和巡視的書吏、兵丁走路的聲音,除此之外,一聲輕輕的咳嗽都十分清晰。
肖平微微扭頭,用餘光看了一眼場外的方向。他清楚,曾芸芸就在外邊等著他。他深吸了一口氣,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到了墨卷之上。
面對試卷,肖平之前所學似乎在腦海中以迅捷無比的速度過濾了一番,隨後又浮現了父親和曾芸芸的笑容。這個過程只需要幾個呼吸,卻給他增添了不少勇氣。
寫好八股文,除了技巧外,最重要的就是思想。八股文是代聖人立言,並非無病呻吟的文字。抓住題目的意旨進行闡發,才可能受到考官的青睞。
眼前的這個題目,可供肖平發揮的並不多。所以,肖平很快就明確了孟子憫聖道之不明於世,欲使道統歸於已而歷數世代而言之這一主題。
主題明確,剩下的便是技巧了。雖然初學八股文不久,但是在湯顯祖、袁源等人的指導下,再加上個人勤練不輟,肖平自信寫好這篇文章並無太大問題。
不過在落筆的時候,不自覺地,肖平將進入考場後的感受融入文中,寫出了遇與不遇之嘆。
此時剛剛二月,肖平在草稿紙上寫了片刻,便覺得手變得僵硬了。他還算好的,位置比較避風。一些坐在風口的考生,又穿得單薄,鼻涕都耷拉了下來,只能不斷吸進去、滑出來,又吸進去。儘管在冷風中瑟瑟發抖,大家還是儘可能地用胳膊壓緊卷子,生怕自己寫的文稿飛出去了。
肖平搓了搓手,繼續在草稿紙上構思,卻覺得身前光線一邊,似有人站在身前,他看了看,發現陳鵬帶著縣教諭來巡場了。他沒有受影響,繼續在草稿紙上塗改。陳鵬也只是站了片刻,就感受到考場內寒風凜冽,便低聲吩咐手下去做事。
陳鵬離開後不久,便有一些胥吏帶人搬來了一些草蓆,掛在四周擋住寒風。雖然並不能完全隔絕寒意,但最低能夠讓大家堅持下來。
寫完八股文,肖平又潤色了兩遍,自覺沒有問題,就開始作那首試帖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