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整個燕國都在供養第五潛魚,只是有些地和地上的人是他私人的財產,有些不是。沒了燕王,那些燕王底下的人算是也能分得一些地。
小白想起另一個重要的東西:「屬於燕王名下牲畜,馬歸薊州,但是牛的話……」
薊州這次事出的太大,他有正當理由把上下官員都端掉,然後有了漁陽的人來頂上管理。
漁陽出了人力,他能回報他們前程,出的物力,他能直接就拿燕王這裡的土地買賣了,然後按照計劃安排的,給百姓分一些,還能有空餘的地。
薊州這點人,就是地全分了,也沒有人力能去開發,只能擱置,分分地也引起不了什麼變動。
但是牛不一樣,牛首先是不亞於地的重要財產,還是必不可少的生產資料,燕王名下有一千五百多頭牛,這數量很多,但是不夠往下分的,分了還要擔心得了牛的人不會養。
這個楊頌也早就想過了,他把自己的方案娓娓道來。
「牛定是要人照顧的。燕王的牛也分散在不同地方,臣想著可以就近找百姓買牛。一時無錢也不礙事,可以先賒貸,按照市價,每年納稅的時候多繳一些便是了。
那些為燕王養牛的人可以就近教他們怎麼養,如果是他們買的話,養牛慣了的他們定然能照顧的好,減免利錢。
陛下造出來的新犁、耬子那些也是,陛下恩澤,讓他們都能看到是怎麼做的,回去後他們能自己造,沒有材料的話,薊州也會造,同牛一樣先賒著就是了。」
白送是不可能送的,牛白送那是奢侈的過頭,工具的打造都是需要木頭和鐵的,白送薊州也沒那個錢。
就讓他們貸款低價買,以後交錢慢慢還,不催就是了。
這幾天大家都是上手摸過,試用過的,東西有多好用他們都知道,推廣開的困難只有一個,他們沒錢。
但這麼好的東西,不趕在明年春耕前把它推廣了,楊頌又不甘心。
「薊州的百姓,孤就託付給楊公了。」小白認可了這個方案。
然後他看向了王歸:「城內已經都清理乾淨了,燕王宮裡還剩下的守衛該出來駐守城門了。
明日起,開始給不同村的百姓分發糧食,安排他們回鄉。你們安排人一些人手護送,到了每一處鄉間,把百姓多少戶,擁有田地多少,全數記下。
走之前告訴他們,他們擁有的土地每年都是繳多少糧食,如有人在這事上欺侮他們,讓他們來薊州找楊公報案。
薊州不行就再往南,去洛京敲登聞鼓。」
作為漁陽縣裡有多少財產洛京那邊都知道的一清二楚的前齊貴族,理念就是以民為重的楊頌,對皇帝這個弄清楚土地數量,教導百姓不被小人欺負,整頓基層吏治的行為並不反感,而是很是贊同。
他們每年在漁陽縣都一分不少的交給牛葵,憑什麼燕王下面的官員小吏還能張口就是一半拿走。
小白又對楊頌道:「雖說官吏有別,但漁陽諸位對薊州的付出,孤都看在眼裡。薊州吏員的安排,楊公做主。
還請楊公也觀察一二,薊州如有品行上佳的人才,無論是白身還是吏員,楊公皆可上奏舉薦。」
說完,小白又補充一句:「不拘泥出身學識,會做木工,會養馬訓馬,會種田的,只要才能出眾者,萬不可埋沒了。」
有他這幾天做木工做出來的成果,誰也不會再覺得木工只是個匠人活計了。
楊頌袖子下的手握緊,抬起來對著小白深深一揖:「陛下求賢若渴,頌定會為陛下尋覓良才!」
皇帝自己也想要人才是一回事,對楊頌來說,重點是皇帝給了他信任,他這個郡守代理的很成功,已經就差洛京下發文書官服了。
幾個和皇帝有親緣關係的,能上去誰都覺得理所當然,楊頌算是靠才華能力給自己掙下來了薊州郡守的位置。
要說朝廷沒人,那不可能,薊州又不是南邊的不毛之地,願意來薊州的官員肯定不少。
皇帝把薊州交給他,薊州基層的人事任免權也都給了他,算是默認漁陽縣的幾家可以進入薊州管理體系。並且還不是一輩子都只是薊州的吏,才能出眾的,表現好的,都能有被楊頌舉薦上去,做官的機會。
這避免了楊頌留在薊州和老友們鬧紅臉的可能,因為這次他們真的抓住了機會,從漁陽這個小地方跳出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