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後頒行《秦律》,以李斯為代表的法家官員嘔心瀝血,撰寫出能把人砸死的厚厚律法。
頒布前蒙愔曾找過嬴政,訴說心中想法。
她覺得《秦律》大致而言沒有問題,只是極個別之地太嚴厲了,需要更改。
律法中最不人道的核心問題,便是刑法殘酷,濫用肉刑。
非常典型的五種刑罰,分別是黥面、劓鼻、斷足、笞殺、梟首。
族誅:一人犯罪,滅三族。
棄市:公開處決,屍體曝曬。
值得一提的是, 提出變法的商鞅死於車裂,改寫秦律的李斯死於腰斬。
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記載:二世二年,具斯五刑,論腰斬咸陽市,夷三族。
除了恐怖肉刑外,還有連坐制度,株連無辜。
有什伍連坐:鄰里互相監視,一家犯罪,全什伍受罰。
職務連坐:官吏犯罪,同僚連帶受刑。
就有點離譜。
蒙愔曾見過一個吐槽,某個網友發帖稱,公司的燈最後下班的員工必須記得關,門也要鎖。
結果次日上班時,老闆比員工先到,發現門沒關,燈沒鎖。
問了半天都不承認自己是最後一個走的,結果每人都罰款八百。
就算後來通過監控發現那名員工是誰,也掩蓋不了這項規定的離譜性質。
職務連坐跟這差不多,換算成自己,你兢兢業業的上班,同事摸魚犯錯,然後你也被罰款,這能忍?
將心比心,蒙愔覺得她忍不住。
太不人道,必須給政哥提意見。
蒙愔掏出隨身攜帶的小本本,上面記載哪些律法過於嚴苛。
眾人所知的棄灰於道者,黥。
在路上倒垃圾,就要施以黥刑。
出發點是好的, 但太狠了。
六國遺民散漫慣了,突然出現這項規定,一時間難免接受不了,也難怪反秦之事時常發生。
以及最重要的壓迫底層,徭役過重。
秦統一後大興土木,大肆修建長城、馳道、阿房宮、驪山陵墓,徵調大量平民服役。
秦律有云:失期,法皆斬。
陳勝吳廣便因這條律法起義的。
其實他們誤會一點,這句話是有前提,若因故遲到,會酌情處理。但秦律推廣的不徹底,底層民眾不曉得。
陳勝是陽城的貧苦農民,被徵調後連同九百餘人前往漁陽。
誰知趕路途中遇到暴雨,連綿不絕,道路被淹,他們無法按時抵達。
按照「失期當斬」的律法,即便僥倖免死,也會被處以極刑。
陳勝一想這可不行,便與吳廣商議:「逃亡是死,造反也是死,結果都一樣,不如反他丫的。」
吳廣覺得可行,倆人便利用民眾對秦的怨恨,以魚腹傳書和篝火狐鳴製造輿論,說出千古名句——王侯將相寧有種乎!
掀開農民起義戰爭的序幕。
雖說現在的黔首對秦沒有太大怨恨,畢竟給他們糧吃。
就算要戍邊,也不會像之前那般,不能按時抵達就嘎了。
會視情況而定,服役期間不但有吃的,還有固定的工作時間。
只待國庫變豐,說不定還有錢拿。
到時就不叫服勞役,而是為國家辦事,可是鐵飯碗。
蒙愔說出對律法的看法後,嬴政覺得有理,將李斯喚進宮,輕飄飄扔下一句話,對方整整五天沒合眼。
都快熬成人干,終於將過於嚴重的條律標註出來。
至於如何更改,後續還要慢慢商議。
但有一點很重要,《秦律》頒布後,要經常派底層小吏宣發。
接下來是統一度量衡和貨幣。
車同軌,書同文字。
蒙愔心情激盪,恨不得政哥立馬統一天下。
到時就沒有亂七八糟的文字,她也就不用學鳥語。
宦官還在念:「廢六國刀布貝幣,以秦半兩錢為天下通幣,重十二銖,文曰半兩。」
「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,以弱六國遺民,實京師。」
「為馳道於天下,東窮燕齊,南極吳楚,道廣五十步,三丈而樹,厚築其外,隱以金椎。」
「燕趙舊塞多殘,今發三十萬眾,北逐戎狄,因地形,用制險塞,起臨洮至遼東,延袤萬餘里。」
……
洋洋灑灑一口氣說了十幾條新政策,蒙愔聽了半晌,發現沒有焚書令和坑儒令,也沒有建阿房宮令。
也對,以淳于越為首的儒家學子特別乖,坑什麼儒。
至於焚書?
本來焚的就是《齊紀》《楚書》,目的是消除六國貴族的歷史記憶,防止藉故國歷史煽動復辟。
如今始皇帝一點不擔憂。
吃飽喝足,跟著他有軍功賺,傻子才想造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