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想到,他們以為這就是秦修文傳授的秘訣了,可是秦修文給他們的,卻遠遠超越了他們的期待。
「其實這個算數在西方那邊已經形成了一個叫做《數學》的專門學科,裡面還有更多的奧義,若是大家感興趣,衛輝府那邊有一本傳教士正在翻譯的《幾何原本》,如今剛剛翻譯完了三卷,屆時我可叫人送過來,若有感興趣的,只管來找我便是。」
這秦大人,簡直就是大大的大善人啊!那些傳教士說著傳教,他們有些人也打過交道,說的那什麼天主教都是烏七八糟的東西,但是想學點他們那邊的東西,一個比一個嘴巴閉的緊,除非你真心信教,否則根本不會吐露真話的。
有些人接觸過一兩次後,就沒了興趣,加上後來朝廷又嚴令禁止開海禁,就算後來開了個月港,大家為了避嫌,也很少和洋人往來。
沒想到這位秦大人,不僅僅降服了洋人,讓他們主動翻譯名家珍品,還能毫無要求地贈送給他們看!
這不是大善人、菩薩心腸還是什麼?
可是還沒等眾人一起真心實意地道謝,秦修文又開始在紙上寫了起來,眾人凝神看去,只見秦修文寫下了「進、繳、存、該」四字,然後開始將一本帳冊上的內容重新謄寫上去,謄寫的過程中又講解這般記帳的意義。
「以往咱們記帳方法,只能體現出一方的經濟活動情況,這裡面是比較好做手腳的,但是實際上我們做帳的時候,肯定是知道的,有借必有貸,借貸必相等,如果我們在記帳過程中,加入出和入雙方的帳戶,那麼必將更加容易地找到錯漏之處,也能更為高效地反映出具體的經濟活動情況,同時別人也更難在帳冊中做手腳,更真實的知道遠離京城萬里之遙的廣西布政司目前到底錢從何處來,錢往哪裡去。」
秦修文一邊說著,一邊示範理帳,很快大家就看出了其中的奧秘。
以前的帳本是流水帳式的,幾年幾月幾日,採買了什麼東西,花了多少銀子,然後又收入了多少銀子,就大家核算一個總數出來,僅此而已。
而秦修文的做帳手法卻更加完善具體,買了一件東西花了多少錢,同時那件東西也登記進來其價值,果然就是那句話:有借必有貸,借貸必相等!
而這「進、繳、存、該」四字,除了前面代表收入和支出的部分,後面兩者則代表了資產和負債,如此一來,做完這樣一套帳冊,所有一切都能看的明明白白,再也不會如同從前那般如同霧裡看花,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去看帳本差錯漏。
那麼下一次,因為前面有記錄在冊,你想改變這樣東西的價格,偽造一個數字上去,可就沒那麼容易了,畢竟按照秦修文的做帳方式,可以一眼就能看出端倪了!
別人只覺得秦修文的記帳方法妙不可言,而曲主事聽完之後,整個人如遭雷擊、簡直就是呆若木雞了!
這,這,這記帳方法,簡直比他們家的還要領先數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