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像周邦彥,雖然是四品知府,一方大員,在京城中的時候背靠周家每天讀一讀邸報是最平常的事情,但是到了衛輝府後,再想看京中的邸報,就要派周家僕人往返相送,就這路上的車馬費來回一次就得好幾十兩銀子!富貴如周邦彥,也不是每一期的邸報都看,而是由周家摘錄下來認為重要的內容再送交到周邦彥手上。
所以當有人聽到這個和邸報差不多的刊物,只要十文錢就能獲取的時候,只要能識文斷字的,基本上都會來一份。
這當然也是秦修文搗鼓出來的玩意。
活字印刷術其實早就已經發明出來,只是很多珍貴書籍筆談之類的,還是以文人內部抄寫為主,只有一些銷量很好的話本子、四書五經以及蒙書三百千之類的,才會有大作坊用活字印刷術進行印刷。
這方面秦修文其實很能理解,很多時候人們逐利而生,在沒有一定利益驅動的時候,就不會去大力發展某一個其實十分有潛力的領域。
此時的大明,很多印刷小作坊還用著雕版印刷術,因為雕版成本低廉,字數固定的情況下,只要請工人雕刻出需要的版面再進行印刷即可,適合一些小篇幅的書籍印刷,畢竟此時的人工是最便宜的。若是要做活字印刷,活字不僅僅要一直更換燒制,就是排版也需要好幾個會識字的工人,這樣的人請過來做工,本身工價就要高出不少,在不確定銷量的情況下,還不如使用手抄或者是雕版來節省費用。
秦修文這份報刊就是用的雕版印刷術的技術,他的工坊已經建成,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購了衛輝府內一家瀕臨倒閉的印刷工坊,讓他們搬到新碼頭那邊的租地後,就開始了印刷。
一開始秦修文還想要工坊用活字印刷的方法來印,結果卻被裡面的老師傅一口否定,說成本太高,賣出去一萬份恐怕都回不了本,這才打住了這個主意,老老實實先聽老師傅的話。
那老師傅姓袁,既是袁家印刷坊的老師傅又是主人,傳到他這一代已經是第四代了,祖祖輩輩都靠這門手藝吃飯,但是奈何傳到了袁師傅這一輩,他手藝是極好的,但是卻為人太過耿直,得罪了不少書商,幹活又特別較真,導致他家作坊的生意一如不如一日,差點都要沒米下鍋了。
所以在季方和找上他的時候,他都不敢相信對方要買下他的作坊,一個是自己不想把祖業賣出去;還有一個則是覺得對方可能是騙子,否則瞎了眼了要買他們的作坊?小貓三兩隻的,印刷用的工具都沒多少,買他們作坊幹什麼?
一開始袁師傅還一口回絕,說是自家的祖業,說什麼也不會賣給外人。但是回去和自家妻子一說,直接被他妻子一頓臭罵:「你守著這個破印刷坊有什麼用?一天到晚連個鬼都不進來的!原本都打算把這個印刷坊給關了回村里種地去了,現在有人來買,你又拿什麼喬?一千兩別說買你的印刷坊了,就是把你賣了都值了!」
袁師傅被罵得直接臉黑,摔門就走,但是出了門之後被風一吹,腦子又有點清醒過來,仔細想想自己妻子的話,竟然都是道理。
最後袁師傅還是不情不願地將印刷坊給賣了,但是當他知道買主竟然願意還用「袁氏印刷坊」這個名字,而且還聘用自己的當大師傅的時候,袁師傅心裡一下子就定了,再沒任何不情願。
不管東家給他開多少銀子的工錢,只要是在「袁氏印刷坊」做工,干到死他也願意啊!